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做心理諮詢師的那些年> 第二十四章 半途而廢的個人體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四章 半途而廢的個人體驗 (1 / 2)

尖沙咀某寫字樓內,心源心理諮詢室。

李尋安進門後在屋內轉了一圈,打量著室內的暗紅色裝潢,最後評價道:“你這裡的裝修很老派,典型的精神分析式的環境佈局,我不太喜歡。”

說著話,他把窗外的窗簾拉上,然後直接躺到了旁邊褐紅色的躺椅上,眼睛打量著陳慧琳……啊不,李心兒。

李心兒身著ol套裙配白襯衫,拿著本和筆,很淑女地坐在了躺椅斜對角的靠背椅子上:“李先生,你剛剛說你也是個心理諮詢師,但我還沒問你的流派?”

“沒流派。”

李尋安擺手:“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人本主義、認知行為、正念,都會一點。如果硬要選一個,用精神分析比較多。因為該流派理論高大上,技術好操作,叭叭叭說一大堆,忽悠的來訪者聽得如墜霧中,乖乖掏錢便是成功。哪怕自己不行,也能給別人造成一種我很牛、我真專業的錯覺。”

李心兒聞言笑道:“你真是這麼認為這個流派的?你真的是個心理諮詢師,來找我做個人體驗,而不是來跟我找消遣的?”

李尋安坐起身,興趣盎然:“你認為我說的不對?講講你的觀點。”

李心兒思索了一下,解釋道:“在我看來,流派二字只是表面的稱呼而已,不論何種技術的流派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解決心理問題而已。差異體現的是在人解決心理問題的切入點是從哪裡著手,諮詢師既可以從潛意識、動力的角度去討論,也可以從認知思維、行為的角度去入手,也可以從關係開啟突破口。”

“人的心理極其複雜,光以一個角度或者說只運用一個技術去認識問題肯定是不全面的。所以流派沒有高低上下之分,一名諮詢師在做好共情、真誠、傾聽等基本功的基礎上,同時學習多重技術,學會用多重角度分析來訪者的問題,這才是合格的。”

在20世紀,心理學的流派之爭很嚴重,但在2000年之後,也就是李尋安所處的位面。現代心理學日益發展,心理學學者已經越來越傾向於拋棄門戶之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於是整合療法日益成為一種趨勢與潮流。

那時的諮詢師或心理醫生,只瞭解一種流派的技術,都不好意思出門,心理學的各個流派間也慢慢走向整合多元。在未來,有經驗的諮詢師互相見面交流,大多不會問學什麼流派、用什麼技術這種淺顯的問題。

李尋安對李心兒的先見之明稍稍感到驚訝,但也僅此而已。

終歸來講,他還是對李心兒的職業素養表示懷疑,或者說,對這個心理學發展落後二十多年的時代表示懷疑、對眼前那個諮詢經驗遠遠不及自己的心理醫生表示懷疑……

李尋安隨口道:“你覺得從技術操作的層面來看,哪項技術用的最得心應手?”

李心兒遲疑道:“先人本主義,後認知行為,最後精神分析,這是各個流派技能的難度順序。我去年剛剛個人執業,所以對精神分析方面理解的……”

“看出來了。”

李尋安點點頭:“眼淚浸潤了你的身體,農民伯伯把你提到市場上去賣,路過的大爺大媽紛紛誇讚;好菜啊,真是好菜啊。”

不生氣,不生氣,我現在是在工作……

李心兒吐出一口悶氣,平靜道:“從你剛剛的敘述來看,似乎對精神分析流派一種不滿的情緒,能告訴我從何而來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