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仁有沒有心理問題?有的,而且很嚴重很嚴重。
在《無間道》三部曲中,最後的劉建明患有了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症,出現了嚴重的幻覺並把自己當成了陳永仁,在警局自爆自己臥底的證據,最後的結局是在醫院中痴痴呆呆苟延殘喘度過一生。
但陳永仁的問題不比他輕,甚至比劉建明還要嚴重。
為了實現當警察,做好人這一目標,陳永仁可以捨棄一切,眾叛親離,愛情和親情在他眼中都沒有這個目標重要。
為此他能和女友分手,將視自己為親兄弟的哥哥倪永孝送進監獄……
陳永仁太想做好人了,太想要一個正義的身份洗白自己了。
警察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職業,而是理想,信念。
如果你是陳永仁的身邊人,你難免會有些毛骨悚然。但毫無疑問,誰都希望世界上多一些陳永仁這樣的警察。
正義,堅定,堅定到可怕,像是腦子裡刻了思想鋼印……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物檔案上所寫的陳永仁自身的性格問題,他的人生經歷註定了陳永仁就是這麼一個人。二則是幕後編劇的問題,編劇讓他死就死讓他活就活,陳永仁的很多選擇都是編劇為了戲劇衝突而故意強選的。
給這種人怎麼做心理諮詢?太難了。
而且在《無間道1》中,陳永仁是做過心理諮詢的,因為他多次傷人,黃警司為了避免他進入監獄拘留影響臥底工作,從而對上級說他有精神病。於是律政署強制陳永仁接受心理治療,免了牢獄之災。
也就是因為這次諮詢,陳永仁認識了《無間道》中由陳慧琳飾演的心理醫生李心兒這一角色,兩人還產生了好感。並且在影片結尾,李心兒找到了能證明陳永仁臥底的證物,讓已經犧牲的陳永仁恢復了警察身份。
但在前期諮詢過程中,陳永仁根本不配合,深怕在過程中把臥底身份暴露出去,不是東扯西扯滿天撒謊就是睡覺,連諮詢前的評估工作都不配合。
知道對方的這段未來經歷,李尋安也不認為自己就能獲得陳永仁的信任,有效開展諮詢。
所以必須走一個奇招。直接讓陳永仁看電影,告訴對方所有劇情和未來走向,以降維打擊的方式突破陳的思維桎梏,打破無間道編劇設立的第四面牆,獲得陳永仁的信任開展諮詢,這就是李尋安想出來最簡單的辦法。
最重要的是,李尋安希望陳永仁這位心懷正義的警察,熟知未來會發生的劇情後,儘量避免身死,有一個更好的結局。
救人,和醫生一樣,這也是心理諮詢師的天職,幫助來訪者消除心理問題的同時,給處於危機之中的個人或群體提供有效幫助和支援,用術語來講叫;‘危機干預’。
……
深夜九點多鐘,兩人看完了《無間道》三部曲。
觀影過程中,恢復記憶的陳永仁忍不住疑慮,不可避免地問了很多問題,但李尋安都沒有回答,只是說等看完再說。
緊張刺激而又和自身息息相關的電影,促使陳永仁迫切地想要看下去,所以暫時同意。
待觀影結束,兩人才開始真正的對話。換而言之,也就是真正的諮詢才剛剛開始。
“為什麼這個世界會知道我的事情?你不說這是另一個世界嗎?你們怎麼知道並把它拍成電影,而且片中所有演員都和他們長得一模一樣,還有我自己……”
“我不知道。”
“那,我的世界未來會按照這部電影拍攝的那樣發展嗎?”
“我不知道,那取決於你。”
“會不會是我們兩個世界存在某種聯絡?我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