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用不同的場景,顯音法寶至少需要煉製出兩種。
一種是強音型,一村一寨佈置一套即可,強音型顯音法寶可以將收到的震波強化,借用法陣之力,將音律增強顯化。
這種顯音法寶用於通告緊急,其音遍及各個大村小寨。
另一種顯音法寶則是普及型,眾人推衍之下,認為這種顯音法寶在將來可能人手一枚,只有這樣才能將貫宣之事潛移默化地執行到位。
關於強音型法寶的陣基,經過多番選材,沒用多大工夫便敲定下來。
這陣基只需要選用尋常的玉石即可,篆刻上陣紋,鑲嵌一枚下品靈石就可以使用許久。
最重要的顯音鼓膜,經過多番嘗試,最終找到一種靈材,極為合適,正是東海鮫人族煉化的靈材——綃。
綃極為緻密輕薄,韌性十足,用來做顯音法寶的鼓膜不僅音質純正,而且不懼日曬雨淋。
只是這種靈材為鮫人族特有,存貨也是有限,就算鮫人族全力煉化,也只能勉強夠強音型法寶的用度。
是以綃無法適用普及型顯音法寶。
普及型顯音法寶不需要佈置法陣,只要篆刻特殊的陣紋,便可以接收由主陣基傳過來的無形震波。
稍加嘗試,普及型法寶的陣基,眾人一致選定了最為尋常的青石。
青石在大夏幾乎隨處可見,尋常修士隨手便可煉化篆刻,普及起來倒是沒什麼難度。
而讓研字部頭痛費神的,卻是這普及型法寶的鼓膜用材之選擇。
所選用材倒是很多,大多靈材用起來效果也還不錯,但是都有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這些靈材盡皆無法撐起整個人間界的消耗。
甚至連凡間的笛膜都嘗試過,但笛膜韌性不夠,而且大肆伐竹也有傷天和,最終這個法子被眾人否決。
不過這個難題,最終被書院弟子餘瞳的靈機一動所解決。
如今大夏國造紙術早已普及,雖然如今日常所用的紙張偏厚,不太適用,但只要改良工藝,製作出薄而韌的紙張,說不定就可以解決這個鼓膜的問題。
當然,用紙張來做鼓膜有個明顯的缺陷,就是不耐水,只要稍加沾染,這法器的顯音功用就算廢了,是以這個法子還未等提出,就在這群研字部眾人的心念中否決了。
但是當餘瞳提出這個方案,並說出一個理由後,幾乎所有研字部的同道都醒悟過來,直呼大可一試。
這紙張是極不耐水,但只要將固定鼓膜的木環,製作成極易拆卸的機關,一旦鼓膜有損,更換一張便是。
如此看來,那明顯的懼水缺陷就根本不是問題了。
兩種型別的顯音法寶用材敲定,最終由白大掌門親自動手,煉製出了法寶的雛形。
其中強音型法寶的模樣,頗像一個雙面大鼓,架起後其音可傳數里之遙。
而普及型的顯音法寶,也就只有巴掌大小,如同一個單面小鼓,置於房舍院落之中,音傳數丈,倒也夠用了。
為了防止驚擾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這個普及型法寶上,安置了一個精巧的機關,輕輕轉動法寶底盤,便能開啟和關閉這個顯音法寶。
當時沒有合用的紙張,白大掌門直接施展劍罡,將雲紋紙一剖兩層,正好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