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第四天災的史詩遊戲> 第九十七章 多立克的到來(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七章 多立克的到來(下) (3 / 3)

幻鏡

將血滴在鏡面上,就能看到血液主人的過去。

鏡中反射的光可影響人和血族的能力,光本身也有很強的殺傷力,是幻鏡主人的盾牌。

鬼燈

鬼燈的光芒能使人產生幻覺,並能控制人的行為。

毒瓶

將血滴入瓶中,血液在瓶中產生異化。

喝了瓶中的異化血,可使人獸或血族發生變異,變成恐怖暴戾的怪獸,能力暴增。

太上老君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全稱“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並不等同於老子,老子為其化身。

太上老君與老子

按《史記》記載,老子為周代史官,構建了獨特的道論,建立了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後世奉為道祖。這是歷史上的老子。

老子《道德經》中,蘊含著治國理政的方針和大量修行導引的內容。漢代形成了兼具政治理想和修身治身之說的黃老學,並在朝野產生巨大影響力。黃老學除了作為政治理念之外,還兼具某些宗教意蘊。譬如《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中記載光武帝之子楚王劉英的事蹟,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又稱“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可見此時黃老學已經是具有宗教功能的學說。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已經出現了對於老子的神格化。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神仙傳》中談及張道陵學道,稱“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自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既然自稱柱下史,那就必然是老子了。老子所傳經典《道德經》也為張道陵重新詮釋,寫為《老子想爾注》。《老子想爾注》中老子已經成為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佈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夫一也”。這一說法被後世道教繼承,如唐代成玄英《老子義疏》疏釋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時稱,“太上,即是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關之中,凝神遐想,為常應之處”。同時,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疏稱“即是太上之教廢也”。如此,大道即是太上之教,道、教、太上三者一體。此處的大道乃是老子所述之道,即老子所教之道,老子即太上無疑。

由此,老子與太上老君的關係密不可分,太上老君之名正式出現在老子的身上。從這一層意義上說,老子演化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則是神格化的老子。

道教信仰體系中的太上老君

在道教信仰中,太上老君的名諱有著特殊的含義。葛玄《老子道德經序訣》稱:“老者處長之稱,君者君宗之號,以老君天上天下,歷化無窮,先億劫而生,後億劫而長,天天宗奉,帝帝師承,故賜以太上老君之號”。杜光庭《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稱:“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眾聖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壽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長壽,故曰老也。君者,尊號也,道清德極,故曰君也。以明老君為眾聖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為宗祖也。”太上老君之意便是至高無上、先於天地、超脫生死的至尊神靈。

在此,太上老君本就是道,二者不一不異,因此《雲笈七籤》卷一道德部便首論《道德經》,而後自然過渡至老君。按照《雲笈七籤》體例,不同內容列出小標題分別述說,而此處無此分別,說明在道教神學體系之中,大道本就是老君,老君是大道的顯化,大道與老君並不是兩個獨立的範疇,因此不能分別述說。也因此,大道所具有的、能被人說察知的屬性,老君同樣也具備。

《雲笈七籤》引葛玄《五千文經序》稱:“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乎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其一,老君不受時空束縛,至高而無極,至小而無內,生於太無之先,不可稱述。其二,大道是不可稱述的,老君也是超越人的認知能力、不可思量的,因此《雲笈七籤》稱老君“起乎無因”,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可名也”的。老君是透過大量的譬喻來說明那不可說的“大道”,因此大道的不可稱述與老君留書二者並無矛盾。其三,老君與大道一體。老君是大道的實體顯現,聚形為老君,散則為氣。因此,大道的輪轉也正是老君的輪化;大道化育天地也同樣是老君化育天地。但純粹的大道本身,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因此顯化為有形的老君來廣播教化。其四,老君是道德的根源。原初的大道即是老君,老君“抱道德之至純”,是道德教化的根本。

透過對於《雲笈七籤》引文的論述,可以看到老君是超越有形與無形的神明,是作為萬物的根本的大道的自身體現。在此意義上,唯有老君及其顯化才是神明。

但大道與老君本身卻是化育萬物的存在,而不是孤零零與萬物隔絕,因此老君又有無數的顯化。如《雲笈七籤》引《太上老君開天經》所稱,“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燧人時,老君下為師……黃帝時,老君下為師……”。老君化身眾多,教化世人,則世人與大道之教便無隔閡——這也是大道化育眾生所本然具有的親近。同樣,老子也只是老君隨感應化的化身之一,只能說老君是老子,而不能說老子就是老君。

太上老君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全稱“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並不等同於老子,老子為其化身。

太上老君與老子

按《史記》記載,老子為周代史官,構建了獨特的道論,建立了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後世奉為道祖。這是歷史上的老子。

老子《道德經》中,蘊含著治國理政的方針和大量修行導引的內容。漢代形成了兼具政治理想和修身治身之說的黃老學,並在朝野產生巨大影響力。黃老學除了作為政治理念之外,還兼具某些宗教意蘊。譬如《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中記載光武帝之子楚王劉英的事蹟,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又稱“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可見此時黃老學已經是具有宗教功能的學說。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已經出現了對於老子的神格化。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神仙傳》中談及張道陵學道,稱“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自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既然自稱柱下史,那就必然是老子了。老子所傳經典《道德經》也為張道陵重新詮釋,寫為《老子想爾注》。《老子想爾注》中老子已經成為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佈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夫一也”。這一說法被後世道教繼承,如唐代成玄英《老子義疏》疏釋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時稱,“太上,即是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關之中,凝神遐想,為常應之處”。同時,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疏稱“即是太上之教廢也”。如此,大道即是太上之教,道、教、太上三者一體。此處的大道乃是老子所述之道,即老子所教之道,老子即太上無疑。

由此,老子與太上老君的關係密不可分,太上老君之名正式出現在老子的身上。從這一層意義上說,老子演化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則是神格化的老子。

道教信仰體系中的太上老君

在道教信仰中,太上老君的名諱有著特殊的含義。葛玄《老子道德經序訣》稱:“老者處長之稱,君者君宗之號,以老君天上天下,歷化無窮,先億劫而生,後億劫而長,天天宗奉,帝帝師承,故賜以太上老君之號”。杜光庭《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稱:“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眾聖共尊。故曰太上老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