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有一句傳唱度相當高的話: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而這句話,大部分說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這句話的原話,來自於永樂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御駕親征蒙古得勝,班師回朝於北京時說:“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而這句話其實是相當於為明朝定下了國策,後來也就漸漸演變成了開頭的四個詞。
至於“天子守國門”,這句話的原話實際上來自於《禮記》。其中有這麼一句話:“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與國家共存亡,官員與百姓共存亡,士族與國家律令(國君的號令)共存亡。
而之所以後來被用於明成祖朱棣身上,卻是因為一名現代的著名清史專家閻崇年,他在《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中,說到咸豐皇帝時,寫到:“面對英法聯軍6000餘人犯八里橋,咸豐沒有動員兵民‘勤王’,全力守衛京師,而是準備逃跑。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jing,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國門’,抵禦外寇入侵……咸豐皇帝在大敵侵入之時,不盡職守,不守國門,卻帶領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豐皇帝鑄成了歷史之大錯、特錯!”
原本不想幹的兩者,被放在一起比較之後,就越顯得咸豐皇帝的懦弱無能,凸顯出了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
而後漸漸的,“天子守國門”便和明成祖朱棣緊緊聯絡在了一起。
不過,這種聯絡,雖是偶然,卻也必然。
因為他確實身體力行做到了——不管他最初遷都的初衷是不是因為南方是朱允炆的地盤,而北方才是他自己的老家。
但你要知道,當時的北平,幾乎和明朝最大的強敵蒙古接壤,這相當於把自己國家的政治中心時刻暴露在大敵的獠牙之下。
而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明朝在此定都了一整個朝代。哪怕是在後來穩固了南方後,也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做出將帝都南遷的舉動。
明朝的末途之時,北平雖被攻破,但南方依然富饒,足以支撐一個皇朝的延續甚至復興。而崇禎皇帝卻選擇了自盡,與國都共存亡,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雖然傻,但卻忠實地將祖訓貫徹到了生命裡。
言歸正題。
雖然那位科技大明的“明成祖”,走上了和陸淵這邊的歷史中完全不同的道路。
但二者歸根結底仍是屬於掛著同一個人,閱歷和眼界的增加,卻不會磨滅他的野心。
庸人看到世界的廣闊會覺得恐懼,而強者只會摩拳擦掌,出發去探索。
顯然,這就是石明心和朱棣的衝突點。
當然,也不是說石明心就是個庸人。
只能說,他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家,而且是那種將“和平”貫徹在骨子裡的科學家。
這或許和他本身的經歷有關——畢竟他是親眼見證了一個世界因戰火而徹底崩碎的場面的。
不過,這顯然和朱棣的理念是相違背的。
歷史上的朱棣,在在位的22年間,五次向北親征蒙古,迫使韃靼稱臣納貢,甚至自己也病逝在了第五次親征得勝歸來的途中;南征安南,使得當時的越南被歸入明朝領土;還有在南方設立的市舶司,專門用來接待來朝的外臣使團;派遣鄭和六下西洋,使得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多個......
這一樁樁的事蹟,尋常人從中看出的,是當時明朝的強大,無愧於“永樂盛世”這個稱謂。
而細想後,卻能看到朱棣的野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