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看看我怎麼蹲的。”唐牛說著,又紮了一個馬步,只見到他身體輕微地一起一伏,就好像微風吹水波翻浪一樣。
“你繼續來給我蹲著。”唐牛做了示範後起身,對王軒說道。
“蹲一定要勁先到腳掌,起的時候,腳底五指要學雞爪一樣死死摳在地上,五個腳指一摳,就牽動了小腿的骨頭和肌肉,膝蓋自然挺起來,膝蓋一挺,大腿一繃緊,提腰,收腹。這是起勁。”
“伏下的勁,你腳掌要學鴨和鵝,腳蹼,五指都要鬆開。這樣膝蓋一鬆,大腿松,腰坐,腹鼓。”
“就在這輕微的起伏之間,不停地轉換全身的重心,這樣才能不使重心老落在一個地方從而造成身體損傷。”
王軒越聽越覺得有道理,連連點頭,照著唐牛的話去做。
一開始,王軒根本無法做到這一起一伏,但是唐牛就在身邊,每當王軒的勁沒有落到位置的時候,他就用腳一踢。
王軒被踢的地方彷彿針刺一樣,肌肉受刺激,全身的勁啪嗒一下就到位了。
“看完了,大家都給我照著去好好練習,練不好不準去吃飯!”唐牛冷冷地掃視了全場一圈。
“起伏的幅度不要大,就是腳指一寸的距離。一起一伏,始終要把這一寸距離的勁蹲精確了,越精確越好!”唐牛大聲喝道。
果然,學會了這一起一伏之後,王軒站的時間由原來的十五分鐘,延長到了一小時。
幾個小時過後,待得所有人都熟悉了站樁後,唐牛開始給眾人講解起古武來。
“所謂古武, 是古代武術的簡稱,有內功、站樁、拳術、腿法、劍術、刀法、棍術、輕功、防身術等類別。”
“古武術在神州大地上延綿了數千年,歷史悠久並植根於民間。它來源於人們的生產實踐、軍事戰爭和社會活動。”
“它在技擊方法上表現得十分豐富多變,有踢、打、摔、拿、擊、刺等。”
“踢法中有勾、踩、彈、蹬、踹、鏟等。”
“打法有衝、劈、挑、砸、貫、抄、蓋、鞭、崩、鑽、掃等拳法,以及劈、砍、切、截、削、推、按、拍、摔、穿、插等掌法。”
“還有許多勾法、爪法、肘法、橋法(以上臂和前臂進行攻防,以身體進攻的擠、撞、抖、靠等法。”
“摔法中主要有掤、鞏、搵、別、切、滑、抱、合等。”
“拿法有三十六拿和三十六解,以及各種器械方法。不同的擊法又有不同的勁力要求與技巧變化,各拳種流派又有許多獨到的方法與風格,從而形成了一個林林總總、豐富多彩、氣象萬千的龐大技術體系。”
“清朝末年,由孫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多次刺殺滿清高官,多倚仗武林人士出力。後來民國建立,日寇侵華,為了強國強種,孫先生、馮玉祥等人大力提倡武術,由政府成立中央國術館,把各門各派的武功,如形意,太極,八卦,通背,螳螂,八極,戳腳,洪拳,鐵線,劈掛,彈腿,摔跤等許許多多的古武術,統一稱呼,都叫做國術。”
“強國,強種。”王軒細細的咀嚼這四個字,心中泛起了那個年代的歷史。
“從古至今,遠的武道強者有白起、李牧、廉頗、項羽、呂布、關羽、秦瓊、薛仁貴、項羽、岳飛等古武強者。”
“近的武術家有:太極拳家楊露禪、楊健侯、楊班侯、全佑、孫祿堂;八卦掌門董海川、程庭華;形意拳家李洛能、劉奇蘭、尚雲祥;八極拳家李書文;迷蹤拳家霍元甲。”
“那個年代,人才輩出,現在過了一百多年,都寥落得不成樣子了。”唐牛說著說著,突然意興索然,“來吧,我今天教你們幾招實用的。”
這時,眾人紛紛湊了過來。
“小子,你來攻擊我,別到處看,說的就是你!”唐牛伸出手指,指著王軒說道,隨後轉身,背朝王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