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太姜不擔心伯邑考,只是若在伯邑考和姬發之間選擇的話,她還是更擔心姬發……
並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姬發小而已……
對於太姜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為人父母的,天性更愛護小的……
這是人之本性,哪怕放之後世也一樣……
……
翌日,伯邑考喚來了西岐上大夫散宜生,商議此事。
“散大夫,我父親災厄已滿七年,但卻沒有絲毫迴歸的徵兆,我欲親上朝歌,子代父過,讓父親能迴歸西岐。”
散宜生心中暗歎,“姬發從此一發沖天,勢不可擋矣……”
說實話,雖然算計了伯邑考,但伯邑考真的毫不猶豫的準備上朝歌的時候,散宜生仍然敬佩伯邑考的純孝。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西伯侯姬昌九十九子,可有此真心實意的,唯伯邑考一人而已。
敬佩是一回事,做事又是另一回事。
散宜生故作阻攔道:“大公子,您何至於此?君侯臨行前有言,不得造次。大公子如此,豈不是違背了君侯臨別的囑咐?若實在擔憂君侯安危,遣一士卒前去問安即可。”
伯邑考搖頭道:“父親有難,我等於心何安!我意已決,散大夫不必再勸。我走後,西岐政事暫由二弟主持,以待父親歸來,再聽從父親安排。”
散宜生嘆了口氣,“大公子執意東行,惟願大公子逢凶化吉,早日與君侯同歸西岐。”
很快,伯邑考從西伯侯府庫中選取了三樣寶物,聚集府中眾臣,交代諸事。
姬發流著淚道:“大哥,你若東去,西岐內外事情託付何人?”
伯邑考沉聲道:“我出發之後,西岐諸事自然交託於你身上。二弟,你須記住,內事不決問散卿,外事不決問南宮!”
上大夫散宜生與上將軍南宮适慌忙拜倒。
姬發含淚接下了西岐大權。
“你們放心,我此去朝歌,多則三五月,少則一兩月便歸。”伯邑考故作輕鬆道。
姬發低著頭答應,眼底卻閃過一絲陰霾。
隨後,伯邑考率領隨從,帶上進貢之寶,離開了西岐,一路向著朝歌而去。
姬發回到侯府便急召散宜生。
“散大夫,若大哥真的從朝歌歸來,如之奈何?”姬發一見面,便急不可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