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新書上架的時候,心中思緒雜亂。
說實話,這本書在釋出的時候,還是蠻期待的,認為這本書的成績應該會比上本書好。因為寫上本書的時候,完全是腦子一熱,就直接動筆寫了。大綱、劇情、人設等等全都沒有,然後寫了兩三萬字就釋出了。
而這本書不同,準備了許久,在大綱、劇情、人設上全都費了一番心思。
在劇情上,主腳歷史的切入點,我當初在五國出兵之前以及濟西之戰後這兩個時間點想了很久。
甚至,我也一度選擇了五國出兵之前,並寫了快兩萬字了。
但······至死不悟的齊王地,實在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壓抑的時間太長了,除非將齊王地做掉。只是,當時的齊王地戰功顯赫,威望太高,而且群臣全是他提拔的,這種情況下將齊王地做掉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把最初的版本砍掉了,將時間直接定在濟西之戰後。
其實齊國滅宋之後,齊國國家破亡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原因就是齊王地狂傲自大,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有這樣的君王在,就註定了齊國的頹勢是難以扭轉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大勢之下,才有了本書第一卷:帝國衰亡。
其實,在第一卷中,也寫了許多計策,包括主腳的建議,齊國群臣的建議,還有稷下學宮諸子的建議,這些建議都是切實可行的,不僅可以避免齊國戰敗,甚至有些還能反敗為勝的,但是,這些都被齊王地給拒絕了。
齊王地拒絕的原因,也並非是因為這些計策不好,而是因為齊王地的驕縱,讓他無法承認自己的失敗,他的驕傲也讓他無法向其他國家低頭。所以,齊王地的狂傲和至死不悟,才導致他自己被楚人抽筋活活痛死,也拖累了整個齊國。
而這,正是當時齊國的大勢。
樂毅也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大勢,所以才孤軍深入,直搗黃龍,最終中心開花,一舉覆滅齊國。
而第一卷的壓抑,以及主腳的無能,也正是與齊國的大勢有關,與齊王地息息相關。
這並非是因為主腳的無能以及齊國群臣無能,這其實是智慧在面對大勢時的無奈與頹勢。我想要在這一卷闡述的是,在大勢面前,雖然個人顯得無力與無奈,但卻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一點一點的改變自己的現狀,最終可以扭轉不利局面,改變大勢的。
事情是這樣,人也是這樣,只要遇事別慌、別亂、別急,沒有什麼是邁不過去的(寫到這裡,真是一言難盡(T﹏T?)。
所以,第一卷的基調,就是以頹勢為主體,述說智慧在大勢面前的乏力,以及最終透過改變小勢以扭轉大勢的情況。
其實,齊燕兩國的大勢,在樂毅久攻淳于不下的時候,就已經扭轉了。
但齊國的頹勢之所以還在延續,這其實是樂毅同樣也在透過自己努力再次扭轉齊燕兩國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