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坐在椅子上,測試效果。
約莫過了一刻鐘左右。小腹下猛地騰起一股灼熱地火浪,從他的後背瀰漫全身。只是十幾息的功夫,全身上下毛孔直乍,一滴滴汗珠湧出,以極快的速度匯聚成流。
渾身上下,瞬間溼透。
大汗淋漓,面板通紅。
足足半個時辰後,那股灼熱感才逐漸消退。
“效果太強,幸虧只吃了一小口,要一碗下肚,整個人都怕要脫水而死。”
顧予心有餘悸,到院中打起井水,大口大口飲用,而後直接在院中沖洗身子。
等清洗完畢,他只覺渾身輕鬆,全身上下似有使不完的力氣,先前的寒邪之病竟不知何時已然好轉。
“等道經到手,修煉時再用,不然白白浪費了這天材地寶。”
顧予沒再敢嘗試,小心儲存了起來。
…………
令他欣喜的是,蘭桂坊的那位白裙姑娘言而有信,次日下午,一本名叫《太上說清靜陰虛經》就被送到了他的面前。
翻開通讀一遍。
此經,以不動制萬動。境由心生,無能生有。
誦此經文,能使一切內心清淨,雜念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與清心善普咒有異曲同工之妙。
《袁守仁感應通玄錄》中有詳註,道家第一境的修煉,說是誦經,實際更多則是吐納調節呼吸之法。透過誦讀的語氣,詞句斷節來調節呼吸,控制吐納頻率。抄寫經文則能聚神凝識。
道家修煉,講求厚積薄發,行穩致遠。這一境界,並沒有太多詳述突破的方法,而是講求因緣而定,水滿則溢。
待丹田、百匯、五臟等蘊藏天地之炁地方儲滿,一切水到渠成。
這樣的理論,顧予並不難理解,這與前世略有了解的道士和尚練氣是一個道理。
兩相對照,很快就摸到了其中訣竅。
盤腿而坐,開始修煉。
字正腔圓,呼吸吐納均勻。
約莫半個時辰左右,腿腳、手臂都開始痠麻,顧予忍不住打斷了修煉,下床活動筋骨。
“太慢了。”
顧予皺眉,誦經的第一步就是要入定,但哪怕有清靜陰虛經加持,他亦很難做到。
作為一位被豐富多姿地現代生活“毒害”過的年輕人,他的心思太過駁雜,即便勉強進入這樣的狀態,也不持久,很快退出,三分鐘都堅持不了。
單解決心靜入定這個問題,就要耗去他不少時間。
《袁守仁感應通玄錄》有記載。
道,百日築基,千日還童,而後凝聚一點先天真陽之炁,才算踏入第一境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