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聰明的女工不由看了看劉曉光,又看看杜小桔,筷子上的土豆絲就掉進碗裡,“劉廠長,你是說小桔……”
“你們別開我玩笑了,”杜小桔往後攏了攏頭髮,她的頭上還是那種最普通的黑色髮卡,“我哪有那個命,隔著十萬八千里呢,劉廠長,你說誰啊?不過,這跟我們沒關係,這個人又不來買我們的餅乾……”
“這個人就是你啊,杜小桔。”劉曉光幾乎一字一頓地說出杜小桔的名字,立馬飯桌上響起一片驚呼,食堂裡象颳起風暴一樣,馬上響起一陣議論,可是風暴來得快去得也快,議論聲很快沒有了,大家不吃不喝都這樣靜悄悄地看著杜小桔。
他們大家的工資才三百多塊錢,這在秦灣工資還算高的,現在他們的身邊突然出了一個秦灣最有錢的人,山海省最富有的人,一時間大家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大家的目光中突然都有了距離感,這讓杜小桔很不自在。
“我?”杜小桔笑著把一段白菜根放進嘴裡,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我怎麼會是有錢人?我一個月工資才多少?”
“不是工資,是你的啤酒廠,你的北海大廈,你的大賓士,你的保健品廠,還有房地產,聽說你還要聯合日本人在新市政府旁邊開超市……”
哦?
眾人如聽天書,劉曉光笑著就把手中的報紙展了開來。
“劉廠長,別瞎說,你從哪聽說的,我就是個會計。”杜小桔聽劉曉光這樣說,心裡也是一動,這不就是自己家的那些產業嗎,怎麼劉曉光摸得這麼透徹?
杜小桔突然又想起來了,那日,秦東與她說,已經把公司掛在她的名下,她當時沒想到這麼多,現在……
“看報紙,美國福布斯剛剛發的,小桔同志,現在大西洋那邊的美國人都知道你了,都知道你是我們山海省最有錢的人!”
譁——
食堂裡一陣桌椅響動,大家都湊了過來。
1995 年 2 月,美國《福布斯》首次發表中國內地億萬富豪榜,這一富豪榜先是香港出版的中文雜誌《資本家》刊出的,很快,被內地媒體瘋狂轉載。
今年,列入富豪榜的共有 19 人,首富是四川的劉永好兄弟。
這兄弟四人靠養鵪鶉起家,進而在飼料行業潛心經營,做成了此時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
在《福布斯》的這份富豪榜上,第二名到第十名分別是張宏偉、冼篤信、牟其中、張果喜、羅中福、羅西峻、李曉華、宗慶後和杜小桔,這十人的財富從 6 億元到 2 億元不等。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除了四川的劉家兄弟和善於炒作新聞的牟其中之外,其他都是一些陌生的人名。
在此之前,人們所熟知和崇拜的商業明星要麼是國有企業裡的改革型企業家,要麼是知名的鄉鎮企業家,而《福布斯》的富豪榜卻從另外一個價值評估標準給出了一個新的答案。
也就是從此開始,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漸漸成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價值標杆。在一個物質化的商業時代,人們也許真的需要一個更為直接而易於計算的評價方式。
“小桔,我看了,這裡面這些人,我就認識你!”劉曉光感嘆道,“真沒想到,高人不露相,你是全國最有錢的十個人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