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酒與生孩子,孰大孰小,當然無須比較。
這一陣子,被有了兒子的幸福衝昏了頭腦,可是當杜小桔被護士推出產房來的時候,秦東也不顧大家都在身旁,立馬就彎下腰,在她還有些蒼白的臉上印下了自己的印記。
杜源咧著嘴轉過臉去,小桔媽和柳枝又一次溼潤了眼角。
“咦,孩子呢?”
當姥爺的又想看看孩子,當舅舅的也想看看孩子,不是說外甥隨舅嘛,杜家父子卻發現,孩子並不在杜小桔身邊。
小桔媽和柳枝一下著急了,杜小桔就輕輕地搖搖頭,虛弱地說道,“在護士那呢。”
在醫院,貫穿90年代的是一個令媽媽們印象深刻的理念——“母嬰分離”。
實際上從80年代中期起,為了讓經歷生產、筋疲力盡的新媽媽好好休息,更多的分泌**,部分醫院提倡剛出生的寶寶與媽媽母嬰分離,寶寶被送到新生兒室集中護理。
這個理念在今天看來是一個短暫的倒退,媽媽和新生兒同處一室的益處遠遠大於母嬰分離後得到的不踏實的休息,寶寶的哭聲和不斷吮吸也被證明是更有利於刺激母乳的分泌。
而“母嬰分離”最嚴重的後果,是在那些年造成了極少數孩子抱錯的案例,雖然只是極少數,但對於這些家庭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好在“母嬰分離”的理念在90年代中末期被全面叫停,重新恢復母嬰同室至今。
現在,嬰兒出生後,醫護人員首先會在嬰兒的手腕或腳腕上,繫上腕帶,腕帶上寫有嬰兒的身份資訊。
“不行,我得看見我外孫,小樹,跟我找他們院長去。”
不用杜源帶著杜小樹去找院長,院長、副院長和科主任自己就過來了,“秦經理,你的意見呢?”
院長先是好言安撫了杜源,講明瞭政策,接著就徵求秦東的意見,如果不是秦東在,能有一個大夫跟杜源解釋一下就不錯了。
“姥爺姥姥想看到孩子。”秦東笑著只說了一句。
很快,孩子就回到了杜小桔身邊,滿滿的產房內一下子就擠滿了人,擠得另一床產婦的親屬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給這位產婦安排到另一間病房。”院長馬上安排道,他看到,區裡的兩位領導,王從軍與陳世法,聯袂而至,陳世法這已經是來第二趟了。
後面還跟著幾位區裡的局長和街道的黨工高官,顯然大家是從某個會場直接過來的。
他們走後,廠裡的班子成員在周鳳和帶領下也來到了產房,正碰上餅乾廠的領導班子,兩個班子的成員一左一右就站滿了杜小桔周圍,杜小桔摟著孩子,就差拍照留念了。
探望的人潮從上午一直延續到晚上,雖然秦灣有晚上不利於探望病人的講究,可是現在傳統的觀念好象慢慢消融了。
秦東拿著一根棉籤小心地溼潤著兒子的嘴唇,杜小桔已經慢慢地在喝著雞湯了,喝完雞湯,她彷彿身上就又了活力,臉色也慢慢開始紅潤起來。
這個夜晚,註定是一個無眠之夜。
“八斤,這斤兩也合適,就是小生日……”這一點在姥爺杜源看來,是惟一美中不足的,“大名就叫秦巡,小名呢?”
秦東看一眼杜小桔,杜小桔露出笑容,“就叫笑笑吧,別象你一直板著臉瞪著眼,看著怪嚇人的。”
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