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三國之開局拆穿連環計> 第四百九十一章 失敗也沒什麼不好的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九十一章 失敗也沒什麼不好的 (1 / 2)

但是曹操也有對付的方法,那就是拒絕進口蜀錦,這就導致了諸葛亮最後不得不透過國家手段,控制百姓的收入來維持戰爭,可是這種情況持續不了多久諸葛亮也是非常清楚的。

第一次北伐本來是蜀漢翻盤的大好機會,可是因為馬謖的大意導致北伐失敗,蜀漢從此失去了翻盤的可能,再加上之前劉備在夷陵之戰浪輸了,蜀漢人口大減,到了後期劉禪的身上穿著的衣服都是補丁。

可是就是如此諸葛亮還是在不斷地給蜀漢續命,可以說一代賢相名不虛傳,但是個人能力使用有限,最終諸葛亮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諸葛亮去世後,他的徒弟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那時的姜維其威望更不如諸葛亮與劉備,所以便只能就此北伐來分散這些世家的注意力,穩住益州。

整個蜀漢基本上都是在北伐之中度過的,不是說諸葛亮與姜維不想安安穩穩地發展,他們十分清楚,內部矛盾過分尖銳,根本不會給他們任何時間去發展,只有不斷的北伐打出足夠大的地盤,讓這些世家安穩閉嘴才有進一步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在姜維繼承了諸葛亮遺志之後,鄧艾偷渡陰平渡能靠著區區幾百人就拿下成都的原因,那時不僅僅是劉禪沒有了作戰的慾望,整個蜀中上下各種大小世家都沒有任何作戰的慾望。

在他們看來,那個時候也許蜀漢滅亡了才是最好的結果,他們便可以繼續盤剝益州,擴大自己的地盤。

這種情況不僅僅在益州上演,南邊的江東日後也會上演。

自從孫權年老之後,開始變得疑心頗重,加上太子孫登的死讓孫權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本來按照正常的歷史流程,在嫡長子去世後,應當是有嫡則立嫡無嫡則立長,畢竟眾人都十分明白國賴長君這個道理。

可是孫權不這麼想,在他看來,他的每個兒子應當都有機會,於是他便在孫和與孫霸之

間產生了糾結,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糾結,導致各大世家並不好站隊。

畢竟在主上沒有決定誰為繼承人的時候,導致這些世家一時間沒有辦法主動站隊,只能跟著自己的感覺來,再者孫權又明裡暗裡透露給各大世家,兩個兒子皆有機會繼承他的帝位,就導致了站隊的世家分成了兩派,不但如此兩派之中還互相鬥爭,彼此傾軋。

而其中以陸遜為首的孫和派,更是因為一句禁中語洩露,導致一代名將陸遜被孫權猜忌,最後其憂懼而死。

後來因為種種事件,孫權聽了孫魯班的話幽禁孫和,賜死孫霸力,立只有八歲的孫亮為太子,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操作,讓江東的那些世家們逐漸地遠離了權力的中心,讓整個江東的政權元氣大傷,原本整個江東的勢力是處於孫氏集團,江東世家以及那些沒有依靠的江東北人,三家之中的勢力不斷地均衡而產生出來的政權。

而其中的江東北人便是如魯肅周瑜這類的人才,而江東世家則代表的是江東四大世家為首的豪門望族。

在孫登去世之後,江東世家按照正常的經驗邏輯,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孫和一側,在他們看來,孫和為長子繼承孫權基業的可能性最大。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