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弟,你的意思是先將這些黔首遷徙出去,這樣一來,那些世家即便擁有再多的田地,沒有人給他們耕種,久而久之這些田地就會變得荒蕪,這樣一來我們再誘之以利,那麼他們就不得不遷徙。”
曹操聽到沈川這麼說,當即明白了其中的要點,而後回答道。
“大哥說得不錯,正是如此,但是這麼做其中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大部分的黔首,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便是給那些世家種地,如果沒有辦法給世家耕種,那麼他們也就沒有辦法活下去,這樣也就形成了一種世家和黔首們互相依靠的畸形關係。”
沈川的話一語點中要害,如今漢中的人口上至世家下至黔首之所以難以遷徙,其根本的原因便是因為百姓們需要生存,那麼就需要種地,有糧食,而土地又掌握在世家手中,這隻要世家不開口,百姓根本就沒有膽量反抗世家,畢竟一旦反抗那就要餓肚子了。
民以食為天,柴米醬醋鹽,吃是百姓放在首位的東西,一旦吃不飽肚子,這些人便會心慌,心慌便會害怕,害怕就會引起反抗,這樣一來只要有人煽風點火,告訴他們有個地方能吃飽或者說反抗某某某就能吃飽飯,那麼這些百姓會毫不猶豫地一擁而上,黃巾起義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我們該如何解除這種關係呢?如何讓那些黔首能夠自願離開世家?”
曹操自然明白,沈川說得沒錯,當即便問道。
“簡單給錢,給徒弟,安排他們成家。”
“大哥你試想一下,如果現在讓這些百姓前往涼州去了之後,便會給他們一定數額的土地,去了之後,他們第一年的吃喝住一概由朝廷負責,之後他們種植所得的土地只要上繳夠稅額,其他的便可以留在手中。”
沈川將自己心中的設想告訴了曹操。
“可是二弟這個稅,你打算收多少呢?”
曹操聽到了沈川關於稅收的提議當即起身問道。
移民過去的地方,如果稅收太高,
那麼百姓過去種植的糧食或者說經濟作物賣的錢財,交完稅之後都沒法保證自己的生活用度,那百姓肯定是不願意去的。
“這要根據地區的不同來制定,就拿盛產糧食的河北地區來說,那裡的稅收就可以按照兩成來收稅,而像涼州那種不適合大規模種植糧食的地方,便可以按照一成或者一成半來收稅。”
沈川說出了自己心中對於稅收的想法。
“這麼高,百姓是不是會不願意?”
曹操聽到沈川要收兩成稅收當即就震驚了,要知道整個大漢實行的稅法,也只不過是十五稅一,摺合下來稅收也不過一成,而沈川新的稅收政策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這樣一來百姓還願意去移民嗎?
“大哥覺得好嗎?我倒覺得不錯,要知道,雖然說咱們大漢一直貫徹十五稅一或者三十稅一,但是大哥卻忘記了一點,那就是這些稅收之上還有一個東西叫做地租。”
封建社會所謂的十五稅一和三十稅一在表面上看起來,稅收十分地低,但是人們往往會忽視了一個東西,那便是在徵稅收之前的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