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一百斤的石頭不行,再加一百斤。”就在嚴顏思考著沈川的投石車,為什麼能射這麼遠的時候,沈川命令眾人將一塊更重的石頭放了上去。“準備,放。”隨著沈川一聲令下,二百多斤的石頭朝著城牆拋了過來,然後咚的一下打在了城牆之上。
這次的結果和上次一樣依舊是沒有打在城牆之上但是沒有給城牆造成任何的損失,城頭上的蜀軍再次放聲大笑。
“沈先生,你這個投石車用起來真的方便,基本上是一個人就可以控制一個。”
站在一旁的虎豹騎隊長髮射了幾個石塊之後看著沈川笑著說道。
“之前用的都是用人力的投石車,我這只不過使用了機械的力量,就和小孩做蹺蹺板差不多,而這一頭的箱子就是代替了之前用力計程車兵。”
沈川沒有辦法給這士兵解釋什麼是槓桿原理,只能用最普通最常見的東西來解釋,那士兵聽了之後若有所思的看著沈川點了點頭。
其實這士兵之前說的投石機曹操當年在官渡之戰攻打袁紹的時候就用過,基本上是一個投石機後面跟著五個到八個人,然後前方有人放石頭,後面的人透過人力一拉,將石頭投擲出去,這種投石機在戰國的時候就出現了,也是這個時代最常見的投石機。
這種投石機用的也是槓桿原理,只不過他的缺點十分的明顯,那就是如果想要將投石機投擲的非常遠的話那麼就需要更多的人,而且這些人的力氣還不能太小,但是用的人多就會造成一種現象,那就是一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人多了誰都不願意出力氣。
然而不但如此,想要讓石頭拋擲的越遠那麼投石車就要做得非常大,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這樣一來才能正常使用投石車。
然而在這個沒有鋼筋的時代巨大的投石車就意味著沉重和使用不便,也意味著不好維修,破損迅速,不但如此因為用人力的關係導致要想投擲出去則需要將投石車的距離控制在五十到一百步之內。
三國時代有個著名的將領叫做黃忠他就有一個技能為百步穿楊,也就是說百步
(本章未完,請翻頁)
之內還有有人可以射中投石車的投擲手,不但如此漢代還有不少類似祁山城中的重弩。
這樣的重弩射程能到達恐怖的三百步左右,這樣就是為什麼三國時代攻城投石車一般都都是在雲梯使用的差不多的時候再使用, 而不是上來就是用的原因。
不但如此在官渡之戰之前的投石車都是不能移動的,也就是說他們的腳下是沒有車輪的,投石車架設起來就是一個類似於瞭望塔一樣的東西,那麼也就導致了在架設之前敵人想射你就射你。
後來還是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手下將投石車改造了一番,將他的腳下變成了移動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史書上會說曹操用改造的投石車擊敗了袁紹的原因。
當然投石車的發展並沒有停止,在後來蒙古人的時候發展到了巔峰,以至於在襄陽戰役的時候出現了最出名的襄陽炮,也叫作回回炮。
這個時候的投石車就是蒙古人從世界各地抓來的工匠改造的,這種投石車充分的使用了配重原力,將原本需要拉繩鎖的人變成了一個重物。
投石車這種東西在大炮沒有造出來之前就是古代的戰場上最大的殺氣,雖然現在沈川可以造出青銅炮,但是成本太高了,根本沒有辦法普及,不像這投石車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木頭。
別人可能不知道投石車發展的路線但是沈川可是非常的清楚,所以早在許昌的時候他就問系統索要了古代最猛的投石車圖紙,這種投石車沈川找了不少工匠,在不改變他們威力的基礎之上簡化。
改造後的投石車不但裝配簡單,射程也可以達到四百步左右。
“準備再放一次。”
隨著沈川一聲令下後方的投石車再一次被啟動,三個士兵搬著石頭放入了投石車的之內,而沈川為了讓投石車攻擊更加有效率,給每個投石車配置了裝彈手。
“放!”
隨著沈川一聲令下投石車被髮射了出去,這一次投石車直接飛過了城牆,砸中了後方的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