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難道我們斷了水源就可以嗎?”
徐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徐蓋他不相信諸葛亮在祁山設下守軍會考慮不到水源的問題。
“當然不夠,你有沒有觀察過這城牆是多高?”
沈川看著徐蓋問道。
“大概有一丈半。”
一丈也就三米左右,那也就是說這城牆也就四到五米的話放在後世也就一層樓那麼高,這種高度屬於比較正常的,畢竟在唐朝長安城最高也就六米,而到了明朝南京城作為明朝第一代首都也就十二米左右,摺合成丈的話也就是四丈左右。
不是說每個城池的城牆不想修高,而是因為古代的建築能力有限,還有就是古代是極其講究禮儀的,如果其他城市的城牆高於首都的話,在皇帝看來就是超越禮儀的存在。
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邊塞的城牆,這種城牆為了防禦外敵,大多都會修建十幾米左右,比如現在的雁門關,城牆就有足足十幾米。
而祁山這個地方,一不屬於抵禦外族的邊塞,二也不是某個郡的都城,再加上祁山這一塊地方原本屬於漢中,是張魯的地盤,張魯佔領漢中最主要做的事情就是發展他的五斗米教,再加上劉璋本身就闇弱無能,所以張魯對劉璋的防禦並沒有那麼嚴謹。
“那這麼來說這一丈多的城牆,寬的就是二丈有餘。”
沈川聽到徐蓋這麼說,當即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古代的城牆雖然不能修高,那麼就修厚的話,這一點是不違背理智的,反而是被允許的。
因為過厚的城牆,被許多後世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認為這是阻礙中國火器發展的一個重大原因,因為這二丈有餘的厚度,一般的火炮根本就轟不開,既然火炮轟不開,那麼還發展火炮幹什麼?
甚至沈川之前帶來的大炮是經過改良後的大炮,才能將這二丈有餘的城牆轟開,要是初代火炮別
(本章未完,請翻頁)
說轟開城牆,能把城磚打下來就不錯了。
“一丈左右的城牆,二丈左右的厚度,那麼也就是說它的寬度便是一丈左右,而根據這祁山城四周城牆的周長來看這些城牆之上,一共也就只能容納下三五千人。”
“當然諸葛亮也可以在這囤積更多的人,無非是多損耗一些糧草和水源,但是我相信諸葛亮不會這麼做,畢竟前方的戰爭已經需要大量的糧草,如果在後方再消耗糧草,那不是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嗎?”
沈川看著遠處的城牆,緩緩的開口說道,而聽到沈川的分析,徐蓋震驚了,他沒有想到眼前這個少年郎居然可以透過城牆的高度就推斷出城內守軍的人數以及城內大致的情況。
“而且要明白,這祁山城是依山而建,其主要目的便是在戰時,作為一座關隘,在閒時則作為來往商旅通行的地方,可以看出這祁山的防禦,主要在益州方向,反而我們所來的方向防禦並不強。”
“正常的一座城池應該屬於西高東低,這是整個華夏大陸的趨勢,但是這裡因為有無數山脈的存在,將西高東低變成了東高西低,而我們來的方向則正好是東北方向,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從高往低攻城屬於俯攻,只要花費點時間就能將這城池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