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試前三日。
隨著時間的接近,朝堂內外逐漸多了一些聲音。
太子與陛下有個賭約的事情,引起了眾多大臣的關注。
多方打探之下,他們也是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總得來說就是太子殿下年少輕狂,不知從何處得知了一些也許可能存在過的練兵之法,然後對陛下進行了挑釁。
陛下生氣,怒而與其定下賭約,遣宿國公程咬金應戰。
起因經過明明白白的,至於結局眾人那也是心中有數。
雖說陛下定下的賭約有些不合規矩,但一來陛下本就是定規矩的人,二來眾人也沒想過輸的可能性。
文臣武將,皆未反對。
貞觀時期的文臣與歷史上大多數文臣不一樣,像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都有在軍旅中生活的經歷,甚至也有帶兵的經驗。
他們非常明白一隻軍隊,要從零到強大,需要付出多少東西。
武將們就更不用說,他們只當是太子在胡鬧罷了。
別說李承乾似乎在党項一戰中體現了自己的謀略,但一場戰役的謀略與從零開始的練兵,根本沒有任何可比性。
這種感覺就有點像李世民,雖然軍略極強,但那是放在一個整體上面來看的,他作為的是一個主帥的責任。
至於許多細節上的東西,那是武將們的責任。
比如輜重的準備與運輸,比如大後方的糧草調遣,比如開戰時某某營需要從何處突擊,當然也包括戰爭前對將士的操練,就都屬於旁枝末節。
也許李世民會做,也許他不會做,但無論會與不會,他都不可能真的把這些事情全部抓在手裡。
且不說有沒有足夠的精力,單單主帥把所有事情都計劃好了,還要這麼多武將幹什麼?
所以,真正要對上比拼細節,李世民來了武將們都不怕,更何況是李承乾。
皇宮裡的李世民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突然有些後悔起來。
就怎麼說呢......
如果李承乾沒有在党項一戰中有那麼亮眼的表現,那這賭約輸了也就輸了,從頭再學習就好。
但偏偏他又表現的極好,如此年輕在軍隊中已經有了一些聲望,若這個時候再輸,那可真是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