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這岐州城內的布價來看,像之前侍女小娥提到的紫熟綿綾,這等名貴布匹價格與各地相仿,但生絹卻不一樣了。
生絹作為百姓們最常使用的布匹,在長安城內售價120文一匹,但在這岐州城內,卻是賣到了180文一匹。
乍一看這個價格似乎還在李世民規定的範圍內,布商們也沒有觸犯律法。
但別忘了,生活中所必須的物品,可不光只有布匹。
長安城糧價4文,岐州城6文。
長安城一斤鹽40文,岐州城60文。
價格漲了三分之一,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了一半不止。
而這群商人們最聰明的一點,就是所定的價格既不違反大唐律法,又讓百姓們不得不買。
原因很簡單,你不在岐州城買,那也得去周邊城市購買。
但按照唐朝的路途成本來算,像百姓們這種散戶,你跑出去買反而更虧一些。
這種做法不單是榨乾了百姓們的錢財,更是讓他們沒有了抗風險的能力。
老話說家有餘糧,心裡不慌。
唐初天災不斷年年爆發,全國各地都有災民;
但再往後的數十年裡,也不是沒有各類天災,可神奇的是在史書上的記載卻有種舉重若輕的感覺。
貞觀元年,關中地區霖雨城澇,秋作物受到嚴重損害,史書上用了這八個字來描述。
‘萬姓嗷然,懸磬已甚’(萬民哀嚎,家裡啥也沒有)
貞觀十年,關東及淮海28州大水;
貞觀十一年,大霪雨,谷水溢入洛陽宮,深4尺,毀宮寺 19所;洛水溢漂 600家。
然後,沒了。
除了幹掉些房屋,對眾多百姓的影響甚小。
估計史官記載時都想笑......哦,這水還挺多的。
是以,原本李承乾還有種公器私用的羞恥感,但在瞭解到這些具體情況後,他突然覺得自己光芒萬丈起來。
私什麼私,這是為國為民操碎了心啊。
而站在李承乾身旁的雲汐汐,自然也看見了全城兵馬出動抓捕商人,無數百姓面帶喜悅奔走相告的場景。
這一刻,她知道眼前這名男子絕不是往日裡那些普通人家。
父親的仇,終於可以報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