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莊。
這幾日,李承乾招呼著乾莊的百來個青壯一起釀酒。
在他原本計劃中,因為賺錢需要不少時間,所以準備讓這群人先行訓練。
只是如今有了更好的辦法,李承乾也不再急這三兩天。
畢竟先行訓練一部分,進度各方面有差異就不說了,最擔心的問題還是心態上。
萬一有人仗著自己訓練幾天有經驗,處處瞧不起後來者怎麼辦?
雖然這種事機率較小,但終歸是麻煩。
訓練進度未曾增加,但釀酒的進度堪稱神速。
三日時間,五千石糧食與其他輔料皆變成酒麴,再按照不同的比例將其全部封閉在許多巨型酒罈中。
唐朝時釀酒,酒麴、米、水的比列大多為1比10比10。
只有極少數釀酒世家,會提高些酒麴的比例,但頂天也就23的樣子。
這倒不是他們拿不出那點錢,捨不得多放些酒麴提高度數。
完全是因為沒有掌握之後的技術,酒麴放多了並非好事,甚至沒有特殊的製作辦法,釀出來的酒完全喝不了。
但李承乾就不一樣了,有著後世科技樹的支撐,他直接全方面最佳化步驟。
釀酒三要素,
生香靠發酵、提香靠蒸餾、成型靠勾兌。
每一步不說做到極致,但也絕對是短期內最佳的選項。
同時,他還做了不少‘非賣品’,準備存在酒窖,等時機到了再取出來。
巳時三刻,宮莊外人聲嘈雜。
屋內李承乾眼睛一亮,知曉應是青壯們趕到,起身帶著小安子走了出去。
跨出院門,便是黑壓壓的一大片人。
字面意思,古人是真黑。
這片人涇渭分明,形成三個團隊。
見到李承乾出來,領頭的奴婢分別小跑過來,齊齊躬身道:“見過殿下。”
李承乾點點頭,轉而看向人群,朝三人問道:“一共多少人?”
中間的男性內侍聲音尖細,第一個高聲答道:“泰莊3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