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分兩頭,萬一造反成功了呢?
這件事不管原主是怎麼想的,反正他自己是沒有想過。
壓根沒有可行性。
且不說像李世民當年在玄武門那樣逼宮,然後軟禁起來等著禪讓。
就算當場把李世民砍了,回頭那些大臣們轉手就能扶持自己的弟弟們上位,甚至太上皇親自出山也輪不到自己。
就在李承乾冥思苦想破局之法,腦海中回憶自己所瞭解的歷史時,一道靈光閃過,突然有了對策。
“可行,兩種都可行。”
躺在床上的李承乾騰的一下坐了起來,眼神明亮。
“一個剛到底,一個是認慫。”
“歷史上曹操就很剛,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唐初和漢末有一點點差距,自己和曹操也有一點點差距,所以,最好還是得選第二種?”
沉吟片刻,李承乾很快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剛到底顯然有些異想天開,那麼認慫就必須有誠意。
至於如何才是有誠意的認慫...
這一點有著來著後世的知識做支撐,李承乾覺得實在是太簡單了。
就像水滸傳裡,那一百零八個造反頭子,為什麼後來能被招安,顯然是因為他們已經展現過自己的力量,宋朝廷也不是完全奈何不了他們,只是沒必要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這又和後世許多例子相似了,就像是做了壞事,只要自首,從情節上來講都是可以降低一些處罰期限。
例子不是非常恰當,但道理是相通的。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造反若是直接失敗,自己還有說話的機會嗎?
也許有,也許沒有。
這一點,李承乾不敢賭。
只有自己造反成功了,才有機會安安穩穩的把想講的話講出來。
所以。
認慫,那也得取得勝利之後。
就目前的情況,也可以稱為階段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