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科技之錘> 535 這是什麼神仙思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35 這是什麼神仙思路? (1 / 2)

不算盛大的歡送儀式之後,寧為帶著柳唯跟史密斯踏上了返程,這段時間一直很低調的三月也終於活躍起來。

為了不跟小落有直接接觸的機會,三月對每次資料交換環節標準都制定的特別嚴謹,這一度讓寧為懷疑三月是真的進化出了些不一樣的情緒。

當然對於兩個不同環境下的人工智慧來說,相互之間的交流也是有的。但僅限於最原始的無線電語音溝通。雖然小落一再解釋人工智慧的核心資料庫是可修復的,而且寧為也終將是要回去的,雙方之間不可能再有交集,大可不必這樣防著,但寧為其實也覺得還是得小心為妙。

到不是別的,帶個人工智慧回去,天天想著怎麼透過立法來讓他犯錯誤,那樣影響家庭和睦,不太好。

本來跑到這邊地界沒有跟江同學說實話,寧為就很愧疚了,自然不能再帶個小三回去。仔細想想,還是三月夠聽話。

第一趟前往火星的時候,寧為專門找王晨旭瞭解過當年馬振華迎娶人工智慧那段佳話,寧為還記得當時王晨旭的表情特別有意思。

他甚至還記得當時王晨旭的原話……

“其實吧,這個事情挺胡鬧的,你知道的,馬老在當年被譽為活著的牛頓加愛因斯坦,因為他在數學跟物理學界的地位都太高了。而且他還是代表,所以他給出這個提案要求跟人工智慧結婚合法話的時候,沒誰好意思拒絕,然後就那麼辦了……不過馬老走之後這個就廢除了,對了,你是怎麼知道這事的?”

嗯,聽了這回答,寧為大概明白了當年這位馬老得是有多牛!更明白了果然牛逼的人在哪裡都能任性。

當然這些都已經是過去式了。

可能再過個十幾二十年,他也能有這種待遇吧?

當然踏上歸途的時候,可不是想這些的時候。寧為出於最穩妥的考慮,選擇了三月給出的最安全的一條迴歸路線,夸父號依然要趕往月球背面進入尺短空間,然後迴歸,這樣路上還得耽擱一星期。

不過這一路並不無聊。

這趟跨宇宙的航行,讓一起旅行的三人之間多了無數的談資,尤其是當其中還一位研究哲學的大佬時,往往讓談話的主題變得深邃。這種時候柳唯大多數時候是不插話的,但每每他說些什麼的時候又能讓兩位大科學家大受啟發。

三人都挺喜歡這種交流,於是這變成了每天固定的節目。甚至每天討論的時間也會在不停增長著。聊得興起的時候甚至能說上一整天。並不是夸父號上沒有其他休閒專案,事實上這個世界的各種影視作品都下載了不少。

……

“你們覺不覺得這種仿生人機器人意識遙控技術,很像是之前地球上提出的雲宇宙專案。只是把元宇宙搬到了現實中。比如睡覺的時候就能工作,只是透過一具其他的身體或者說載具來完成。”

這天如同往常一樣,寧為找了個話題,座談會便開始了。

“這個說法還是有些牽強了,我覺得這項技術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改變戰爭格局,同樣也跟元宇宙無關,而是客觀上延長了所有人生命的長度與寬度。我大概瞭解過那些技術細節,能讓人在進入睡眠時,有序的透過潛意識來做一些日常已經熟練的工種,同時還能保證人的大腦大部分時間在深度睡眠狀態,這對於普通人來說才是真正的福音。能讓每一個人在工作之餘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

史密斯鏗鏘有力的發言在夸父號指揮塔的小咖啡廳內迴盪著。

然而這句話卻炸出了經常不太言語的柳唯。

“史密斯教授,不管你吹得天花亂墜,回家之後寧為院士也不可能第一時間把這項技術對全世界開放的。起碼得等華夏擁有了第二代產品,並能進行量產,才有可能開始將第一代產品推向民用。對了,還得參照著你們的某些做法,嚴格限制出口。”

柳唯的話讓史密斯一時語塞,然後惱怒的瞪了柳唯一眼,只是他能做的也就這麼多了。總不能真的上去打一架,更關鍵的是打不過。

寧為樂呵呵的看著兩人,到也沒過多參與兩人的爭論,但他肯定是向著柳唯的。這跟講道理沒關係,寧為從來都不忌憚與向所有了解他的人詮釋什麼叫幫親不幫理,從來如此。

“好了,別爭論這個了。這項技術細節我跟三月一起分析過,按照我們那裡目前的工藝水準,沒有個十多年的功夫想都不要想。十多年是個什麼情況還不知道呢。現在我們需要探討的並不是這項技術能給世界帶來多大改變,而是未來科技樹該怎麼點。算了,這個問題太複雜了,回頭再說吧。”

寧為決定暫時中止這個話題,不然好好的學術探討,就成了鬥嘴,很無趣。於是果斷開了一個新話題:“你們覺得文明是不是有烙印的?”

史密斯皺了皺眉頭,看向寧為,問道:“這個……怎麼說?”

“這個問題我們就從數學說起。你們覺得數學真的是自然界本就存在的道理,又或者是智慧生命意識的自主創造?數字的結構,從1到無窮大,有理數、無理數,π的存在,進位制的存在,實數、複數、數域、群、環,再到更復雜的微積分、多維空間……無數的概念本身是沒有的,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我們會想到用這些來解決現實中的許多問題,用無數的公式來跟現實進行擬合?”寧為娓娓的問道。

這種話題柳唯一般是不插嘴的,只是側耳傾聽,只有史密斯露出深思的神色,良久後才緩緩開口道:“數學最初應該來自於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生存資料匱乏的階段,人們需要知道過了幾天儲存的肉會壞,需要用繩子上的節點來計算過了多少天,再到之後人們需要丈量土地,這就需要用到乘法。到了現代我們要定義跟測量更多的物理量,因為要讓飛機上天,要讓衛星工作,所以就有了繁複的數學形式。所以,數學應該是智慧生命結合需求的創造。”

寧為點了點頭,又繼續問道:“那麼再來一個假設,如果尺短空間其實存在著智慧生命,換句話說在他們所認知的世界裡根本沒有見過低於光速的速度,這種情況下,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對於他們來說都是無效的。又或者在另一個宇宙,那裡的粒子表現出不一樣的特性,那麼這些時候他們的數學又會是什麼樣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