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前沿研發中心。
陳典誠沒騙陳爸,寧為兩天前就乾脆直接搬到了這邊。現在他已經不在親自去寧班代課了,自然便可以任性。主要還是那幫人的確是有些煩了。明明知道兩邊已經差不多是水火不容,但總有人抱著僥倖心理,覺得自己有可能說服他,對此寧為表示很害怕,乾脆便選擇躲遠些。
沒人能追到這裡來,就算追來了也不怕,這裡的安保力量還是很極為強大的,足夠清淨。
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寧為對於物質瞬間態過程的數學研究也有了極大進展。
雖然量子物理很難懂,但量子只要對這門學科有大概瞭解就知道量子力學本就是建立在海森堡不確定原理跟薛定諤方程基礎之上的。
尤其是在量子力學初期,薛定諤的波動力學跟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可以說各佔了半壁江山,直到最後才被證明是殊途同歸。。
這些理論可以構建一個機率波,在量子世界,透過這種數學描述,哪裡的波幅大,量子出現在那個的機會便也越大。透過這些理論,開啟了微觀世界的大門,開始指導人們對微觀進行研究跟應用,比如掃描隧道顯微鏡。
現在寧為的研究在數學證明這一點上有了一個小突破。
怎麼說呢,這個小突破如果愛因斯坦知道了,大概會忍不住從棺材裡蹦出來,拍著寧為的肩膀讚賞:“兄弟,我就知道上帝是不會擲骰子!”
沒錯,寧為透過一種數學方法,似乎能夠證明如果能在宏觀世界把時間拉長到一定程度,換句話說如果能讓微觀世界的時間變慢,比如讓阿託秒等於一秒,就能同時觀察到一個粒子的位置並測量它的速度,從而顛覆已經指導量子力學上百年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跟哥本哈根詮釋。
這裡用了很不嚴謹的似乎,因為這個小突破得出的結論很可怕,寧為自己都不太敢肯定這個結論是否是正確的。甚至都沒法讓三月進行驗證,因為所需要的計算量太大,更需要足夠多的資料分析,才能進行佐證。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海森堡不確定原理是錯的,畢竟如果放大到宏觀世界,如此小的時間量程沒有任何意義。
而且這種數學方法目前只能在一個特定的量子資訊轉移情況下完成。
首先需要A粒子跟C粒子,形成糾纏態,再引入一個輔助粒子B,在將這個系統引入到一個特殊的時空,透過測量B粒子的貝爾態資訊並進行計算,就能同時得到A粒子跟C粒子的位置跟速度。
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整個推導過程其實很複雜。這麼說吧,如果寫成論文的話,5號字型正常間隔列印成A4紙大概需要五、六百頁。因為用的新數學方法,估麼著真的投期刊起碼得審一年以上。
更煩悶的是,現在寧為沒有足夠實驗室資料對這個過程進行驗證,而且現在實驗憑藉實驗室裡這些裝置也無法完成。因為目前唯一有可能得到驗證資料的手段還是需要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特定引數的實驗,並收集資料。
這玩意目前華夏還沒有,當然其實在寧為看來,其實也沒太大必要建一個,地球上有一個也就差不多了。畢竟這東西太貴,要求太高,研究出的資料其實是差不多的。
問題在於寧為跟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而且根據潘教授的說法,現在那邊甚至對華夏封鎖了許多資料,更別提讓他們主動配合進行實驗了。
這也是件很尷尬的事情,如果換了五年前,寧為還能毫不猶豫的舔著臉發封郵件,去問問核子研究中心能不能配合他做一些試驗,驗證一下他的想法。但現在盛名所累,他不太習慣去求別人了,甚至郵件都懶得發,畢竟被拒絕了,會覺得很傷臉。
還有一種辦法,他可以把現在的研究成果先整理一下發一篇論文,就在三月期刊上發出去,只要引發了爭論,說不得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那幫人就會開始主動按照他給出的方法進行驗證。
但這樣也可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