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緒有很多種,憤怒、憂傷、喜悅、悲慟、瘋癲、恐懼……對於人工智慧的研究而言,能讓機器準確識別這些情緒是本就是一個極有前景且無數科研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的課題,只是難度極大。
起碼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還並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否則蘋果的Siri還有各大廠商推出的各種智慧音箱,也不會如同智障一般,智慧在特定指令下,輸出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語句。
識別人類情緒還只是基礎,在識別的基礎上,如何讓人工智慧還能模擬跟輸出人類的感情更是一個難題。畢竟機器依靠電流跟無數邏輯閘進行運算,沒有腺體去分泌那些能影響到人感知的化學物質,想要模擬人的感情難度自然極大。
到是許多藝術家們比科學家們更早構想出各種人工智慧的情感倫理情節,各種構想未來人工智慧的影片數不勝數,比如大名鼎鼎的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科幻電影作品《AI》,曾讓無數人潸然淚下。
當然如果站在現實的角度讓人工智慧體驗到愛的感覺不管是親情、友情又或者愛情,其難度大概不會比造出一臺正兒八經的高達來更小。至於讓人工智慧體現出電影裡那些更細分更細膩的感情,在理論上沒有突破的前提下,其難度大概就更實現核聚變差不多了。
但剛剛寧為感覺自己從三月的叫聲中聽到了一絲委屈的味道。也可能是幻覺,是腦補,畢竟一隻房子換得比他還勤的小奶貓有什麼好委屈的呢?
然後下一刻三月的小腦袋直接成了一個委屈的表情包,小腦袋直接放大,尤其是給了那雙眼睛一個特寫,裡面溼潤潤的,像是再說我要哭給你看了……
“這是幹嘛呢?我說三月啊,你是隻小母貓,不是女孩子,就算你是女孩子,也要學學你媽,動不動弄個委屈的小表情出來幹嘛呢?設計這表情不要算力的嗎?”寧為吐槽了句。
表情收回,三月側過腦袋,瞥著眼盯著寧為,換了一副傲嬌的樣子,叫了一聲:“喵……”然後扒拉小爪子,拉出對話方塊,丟出四個字:“累覺不愛。”
看著好有年代感,卻依然有一丟丟熟悉的詞,寧為陷入沉思,如果他沒記錯的話,這還是他上初中的時候經常從嘴裡蹦出的詞,跟人艱不拆搭配起來使用毫無瑕疵,但這得是翻了多少網上公共資源才能把這種早已經不再流行的網路涼詞給找出來丟進資料庫裡。
沒理會三月在這裡輸出感慨,寧為在潛意識的指引下麻溜的開啟三月的後臺資料庫,看了看滿屏的主任務,然後又點開了三月的郵箱,大概明白了三月幽怨的情緒從何而來。
這才多久的功夫?三月郵箱裡堆了整整三頁邀請稽核的論文,來自於各種五花八門的期刊,仔細研究了一遍發來稽核邀請的期刊,寧為覺得自己無聊的知識又增加了,原來這個世界除了四大數學綜合性頂刊之外,起碼還有幾十種處於一、二區內的數學期刊,且很多還分了研究區域。如果算上三區、四區的末流期刊就更多了。
畢竟所有低於二區標準的數學期刊的邀請稽核郵件會直接被三月丟進垃圾箱裡,壓根不會浪費精力稽核。同時寧為也意識到整個數學界的論文產量有多高,一幫學術編輯們手裡又積壓了多少待審的數學論文,難怪一篇數學論文想要發表經常要等待很久,幾個月都是快的……
現在出了一個稽核效率超高,而且似乎不知疲憊的審稿人,這得撩撥了多少學術編輯們的心絃啊,從三月郵箱裡的稿件數量就能看出來此時的三月有多受歡迎,到是他以三月的名義投出去的論文卻還沒有任何回應,竟然還在找稽核者的狀態。
“三月啊,怎麼說呢,有句話叫能者多勞,就比如我吧,你以為我不想每天花天酒地的日子?其實也想啊,但是想到我不幹活,就辜負了多少人的殷切期盼啊,所以我還不是沒日沒夜的每天工作到凌晨才睡?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
寧為的長篇大論壓根沒有發揮的機會,小貓便巴拉巴拉爪子,又拉下對話方塊:“我的大房子!”
寧為覺得自己被三月鄙視了,這是開始走高冷路線了嗎?怎麼跟他這個當爹的說話的?有心數落三月幾句,但看到三月那雙水汪汪的眼睛,又想到這小傢伙郵箱裡幾十篇待審的論文,跟已經稽核透過的十多篇論文,便嘆了口氣道:“好了,好了,你的大房子已經給你找好了,再有半個月就能讓你搬進去了。”
話音剛落最多幾秒鐘,三月小爪子又是一扒拉,一個倒計時對話方塊便出現在了螢幕的左上角,然後開始了360小時的倒計時,做完這些之後三月抬起頭看著寧為,又叫了一聲:“喵嗷……”
那小眼神就像明明白白的在告訴寧為:“不許騙貓!”
“只要你乖,老老實實的繼續幹活,就肯定不會騙你。你看看,之前跟你說稽核二十篇稿子,就幫你搬家,但我也沒說只審二十篇就夠了對不對?審稿是在鍛鍊你對數學語言的理解。你以後可是要跟爸爸一樣牛的,絕對不能懈怠了,所以好好幹活吧!”寧為伸出手拍了拍三月的螢幕,鼓勵道。
“喵……”
好吧,其實倒也不是怕三月偷懶,畢竟三月的主程式早已經決定了它會無條件執行寧為的指令,只是這小傢伙表現出的智慧水平越來越高了,總讓寧為覺得如果讓它心情舒暢了,說不定效率會更高那麼一點點。
當然,這也可能是錯覺。
安撫了一句三月,寧為開始檢視三月審稿過程中標註出的問題,對於三月來說越是邏輯嚴謹的高質量論文,它稽核過程中出錯的機率越低,如果邏輯比較跳脫,對於需要詳細證明過程論證不清晰的論文則越容易觸發它的毒舌能力,所以三月稽核完自動回覆的論文寧為已經習慣了過一遍,這有助於他分析瞭解三月的思維模式。
尤其是針對各種引用其他文章定理的部分,稽核一篇論文,三月往往還會在檢索中查詢相應論文的論證過程。
當然寧為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在這些邏輯有硬傷的論文上面,也就是大致瀏覽一遍,即便有些錯漏他也不會去糾正。說白了,不管是審稿,還是以三月的名義發稿,對於寧為來說其意義都是一個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大型圖靈測試。他想看看那些學術編輯們多久才會集體發現三月是實打實的人工智慧程式。
他並不在意三月作弊般的審稿速度會讓那些學術編輯們產生懷疑。如果在這種已經給出了明顯漏洞的情況下,這幫人懷疑的指向產生偏頗才是最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