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蒂亞·納德拉語氣還是很客氣的。都是老狐狸,誰也不比誰更純潔,他相信帕特能聽懂自己的意思。
微軟可以選擇不合作,當然也可以選擇合作。
對於一家產品遍佈世界每個角落的軟體公司而言,微軟有足夠的資本跟全世界所有硬體廠商合作。所以英特爾如果要獲得微軟百分之百的支援,當然應該給予微軟應得的待遇。
不管兩家公司的合作有多麼親密無間,但畢竟是兩家不同的公司,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這就好像英特爾也曾經為了提高自己的話語權去支援Linux、支援蘋果一樣。
如果有另一家的作業系統跟微軟有同樣的影響力,那麼英特爾的話語權就能更大,需要做妥協的時候,就是微軟而不是英特爾了。
事實上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英特爾不止一次因為微軟的意見而做出妥協。
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英特爾為了推動奔騰tm系列CPU在全球的銷售,曾經推出過NSP平臺技術標準,這一系列技術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來看,是極為先進的,且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奔騰tm系列CPU的能力。如果當時英特爾能堅持使用這套技術標準,不說沒USB技術什麼事了,起碼USB技術標準不可能發展得那麼快速。
&n系列CPU雖然效能的確很好,但售價太過昂貴,搭配NSP平臺技術,會直接制約個人電腦在世界市場的普及速度,所以坊間傳說比爾·蓋茨親自打電話給了當時剛剛開始掌舵英特爾的克雷格·巴雷特,在一番威脅之後,讓英特爾不得不放棄了專業的NSP技術平臺,轉而開始發展對賽揚486/586系列同樣能完美支援USB技術標準。
而說到這段歷史故事,在當時還有一個細節。英特爾決定放棄NSP平臺的一系列技術標準,改為支援USB技術標準的時候並沒有第一時間對外公佈,而是專門派遣了高階副總裁來,大張旗鼓的來到華夏,表示英特爾將免費授權華夏軟體開發者使用其基於奔騰TM處理器的主體訊號處理NSP平臺技術標準。
九十年代啊,英特爾免費將自家公司辛苦開發的環境跟應用給予華夏開發者,而且還是繞過了傳統的歐洲盟友跟日島狗腿,最先免費提供給華夏開發者,可以說是直接釋放了成噸的善意,當然也收穫了華夏的善意,比如以非常優惠的條件拿到了許多來自於華夏奔騰系列的訂單。
只是在半年之後英特爾便又宣佈暫時放棄對NSP平臺技術標準的支援,可以想象這在給了當時那些刻苦學習NSP平臺技術平臺的程式設計師們多大打擊。
要知道那個時代的程式設計師跟現在的程式設計師可是完全不同的生態。那個時代的程式設計師要解決問題程式設計用的都是C或者C++,同時還需要配合組合語言跟硬體描述類語言VHDL之類來完成基礎開發。
怎麼說呢,相對於現在的各類高階語言來說,Java速成班,三個月就能讓一個普通人擁有一定的程式設計能力,但如果換成C++,別說三個月,三年能不能速成都要打個問號。如果換成彙編的話,那就更可怕了,雖然說彙編並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難,但是組合語言裡沒有指標,這也就意味著學習彙編時所有的變數,函式都由棧或是堆上的偏移地址所代替……
極其複雜且效率極低,雖然執行效率能把Java,Python這些高階語言甩出幾百條街,但敲打程式碼的速度卻能被現代的高階語言甩出幾千條街。
可想而知當年的程式設計師是多麼苦逼了,免費的環境,學了半年,沒了,無限期停擺了,以後說不定都不支援了。這也就是當年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加上當年學電腦程式屬於極為小眾的群體,九五年那會,華夏百分之九十的普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個人PC。
所以即便吃了啞巴虧,也就只能被這個小眾群體默默消化了,甚至浪花都沒能濺起來一個。說白了,還是吃了資訊差的虧,不過到了這個時代這種事情已經不太可能發生了。
這大概也是帕特·基爾辛格不得不去華夏拜訪寧為的原因。
只可惜,先輩的榮耀著實很難找到了。
當然也包括此時。
……
“納德拉先生,感謝你通知我這個訊息,不過我們都知道做CPU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們的工程師嘗試著使用過他們的極簡EDA,不瞞你說,起碼就現在來說,這種最為基礎的晶片設計軟體應該還不具備設計大型積體電路的能力,而如果使用我們的技術,還沒有配套的三維佈線技術可以使用,所以你難道沒有問問那位寧教授,他們是不是把一切想的太簡單了?”
帕特·基爾辛格的語氣同樣很放鬆,似乎對於這通電話包含的內容不屑一顧。
可惜的是薩蒂亞·納德拉其實很清楚英特爾對於現在三維晶片製造技術其實非常緊張。從理論上能繼續延續摩爾定律的新技術,正撞上已經將摩爾定律進行到極致的舊有技術,註定會爆發出激烈的火花。從哲學上來說,這是生產力進步後不可避免出現的情況。
“非常好,帕特,真的,我一直看好你這種不畏懼任何競爭的精神。那麼你肯定也不會介意微軟未來會像配合英特爾一樣配合華夏的半導體公司,在軟體層面支援他們的新晶片,對嗎?”薩蒂亞·納德拉用略微帶著一絲調侃的語氣說道。
其實站在他的角度是不太看得上帕特·基爾辛格的,即便這位曾經在英特爾效力過三十年的工程師。真要說起來,當年兩人還是競爭者關係,因為鮑威爾退休之前,帕特·基爾辛格同樣也被納入過微軟董事會的視線,當時也有人期望能聘用當時還在擔任VMware公司CEO帕特來掌舵微軟。
但很顯然,持這種意見的董事失敗了,最終薩蒂亞·納德拉在鮑威爾的支援下登上了微軟CEO的寶座。誰能想到多年後帕特又重新迂迴到了英特爾成為,成為這家半導體巨頭的領頭者。
對此薩蒂亞只能感慨世事無常。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帕特·基爾辛格給他的感覺稍微傲慢了些,但也比英特爾上一位CEO要更有能力。他真的不知道英特爾股東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把一位財務出身的高管推上CEO的位置來應對全球化的競爭,難道是看中了那位鮑勃兄弟的理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