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柳唯轉述的爭論內容寧為便大概明白其實真正能做決定的高層大概是什麼意思,這必然還是傾向於第二種想法,自研指令集,不然這事情根本犯不著來徵求他的想法。
寧為是要面子的人,全新的晶片生產工藝跟技術都已經總結出一整套了,如果用於設計CPU的時候還要去買人家的指令集,這得多尷尬?
畢竟寧為可是把幾家能提供指令集公司那些大佬都得罪過一遍的男人,與其說這是徵求他的意見,倒不如說這是人家委婉的說別總想著當甩手掌櫃了,該出力的時候還是要出把力。
這是對他寄予了厚望了啊,大概還是希望能能產出完全自主話的通用晶片。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能跟英特爾、高通這樣的公司競爭一下。說起來不管是英特爾的酷睿系列還是高通的驍龍系列CPU用起來都不便宜。
價錢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華夏暫時還沒有自行生產通用晶片的能力,甚至沒有反制的話語權。極端情況下,如果晶片企業不在給某一家華夏企業供貨,後果很嚴重。
當然這種情況在三維矽通管技術釋出之後可能性已經小了很多,畢竟現在包括英特爾在內都在考慮接受這種三維晶片技術作為未來延續摩爾定律的發展方向之一,只是現在還沒有完全談好而已。當然也可能是英特爾還在謀求透過其他技術方式來替代三維矽通管的技術,只是不知道能否成功。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華夏真的能夠使用三維矽通管技術開發生產競品CPU,大概才會真的開始認真考慮未來是否真的要妥協。
說白了,對於英特爾來說他們還有時間。這個時間就是使用三維矽通管技術做出CPU的時間,或者說使用三維矽通管技術的CPU各項效能能夠趕超英特爾旗下產品的這段時間。
除此之外,其實寧為也能理解英特爾現在面臨的煩惱,換位思考一下吧,對於英特爾這樣的巨型企業來說,選擇哪種技術路線可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
在矽基晶片領域無數的專利可是幾代人的努力,從曾經的X86到奔騰再到酷睿,從370針到1366針,這些曾經都代表著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突然放棄自家幾代人的積累用人家的技術,這個決定並不好下。
即便成功了,也可能成為英特爾歷史上的罪人,如果失敗了,下臺的時候可能生不如死。
除了自身的積累還有曾經遍及全球的穩定供應鏈也將受到波及。
要知道英特爾可是這個世界上少有的集設計跟生產為一身的老牌半導體公司。跟高通不一樣,英特爾擁有屬於自己的晶圓廠,無需人家代工,自家工廠就能生產自家設計的晶片。
這種大企業想要掉頭很難,工廠可是重資產,從矽基轉化成矽通管,意味著要建設全新的生產線,要重新購買裝置,重新建立一套原材料供應鏈,還要跟曾經的供應鏈做切割,改了之後就沒有回頭路了。
哪怕是分低、高階都不行。
如果未來二維矽基晶片只做低端產品的話,意味著要跟三維矽通管技術產品有價格區分,如果三維矽通管技術只掌握在他們自己手裡還好說,只要做了價格區分,起碼能保證酷睿、至強系列的利潤。
但三維矽通管是華夏的技術,換言之,如果英特爾接受了三維矽通管技術,意味著他們並沒有絕對的市場定價權,這就很尷尬了。想想看吧,哪怕未來三維矽通管技術的CPU效能只跟現在二維矽基晶片技術持平,憑藉強大的發展前景也會讓現在的酷睿、至強系列CPU陷入定價尷尬的境地。
因為CPU製造領域畢竟是研發成本極高的高階工業領域,只有出貨量夠大,才能透過相對低廉的價格覆蓋高昂的研發成本,如果市場被分走一塊,除非提高定價,否則利潤率會直線下跌。但在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的時候還提高定價,又是自尋死路。
畢竟華夏在國際市場上打價格戰這種事上從來還沒輸過。說到做生意這種事情,華夏許多商人玩出火氣來都有種我可以先不賺錢,但一定先弄死你的大無畏氣質。
所以英特爾抉擇很困難,甚至現在西方媒體已經傳出訊息,英特爾在跟AMD、IBM、谷歌這樣的大企業談判,雙方將在技術層面進行合作,共同探討晶片技術的未來。
當然這些都建立在華夏短期內依然不具備利用三維矽通管技術設計CPU的前提之下,一旦真的進入到這一環節,英特爾大機率又會選擇在華夏大幅度降低CPU價格,用這種方式來讓研發企業覺得無利可圖,降低投資人的決心……
站在這個角度考慮,早點開啟CPU的研發,其實也是有好處的,只是如果選擇自行設計指令集,這個擔子他又要抗上了。
……
想清楚之後,寧為才開口說道:“柳哥啊,這次到實驗室我本來是想好好研究一些新東西的,這不是讓我跟CPU槓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