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際網路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之後,讓人們的溝通更加方便,也拓寬了所有電腦使用者獲取資訊的渠道,而當移動網際網路開始普及,更是讓這種便捷惠及了地球百分之七十的人群,人們開始透過網際網路獲取資訊,瞭解好友的動態,當然也能用來學習……
但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當有一天移動網際網路突然開始逼學會是怎樣的風景。
不止是推特上那些威脅的私信,當許多孩子們在閒暇時愜意的刷起各種小影片,瀏覽臉書的內容,突然發現隔不了多久,就是各種勸學的內容,是種什麼感受?
“不要在學習的年紀把精力放在其他事上,讓我們告別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的生活吧,學習讓人幸福,學習讓人快樂,學習應該從今天,從現在做起!放下手機,拿起書本吧!”
“書你背了嗎?題你做了嗎?今天的語法融匯貫通了嗎?美妙的數學公式都熟練掌握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你要在這裡浪費時間,而不是拿起了書本呢?孩子?”
甚至還喪心病狂的編出了所謂的《勸學歌》,還用了雄壯威武的《國際歌》的調調……
“起來,不願學習的孩子,書本有多久沒摸了?人生的風景多麼美好,要用知識才能讀懂!生存的競爭,將在成年後,壓在你們的肩上,最好的年紀怎能這樣虛度,快起來讀書吧……”
……
想想看,熱血沸騰的橄欖球賽即將開幕,不過是想在開賽前,刷刷手機,突然刷出這麼一首歌來,這得多讓人抬不起頭來?
偏偏這還不是個例,許多年輕人幾乎是一夜之間,發現他們的社交軟體上突然冒出了許多這類讓人掃興的東西,可想而知這得多招人厭。偏偏還盡是些學渣經常刷到這些打雞血的學習內容,當然也可能是學霸們本就把更多的時間放到學習上,又或者看到一條兩條便心有所感拿起了書本……
更可怕的是,還經常能刷到格林雅跟一個陌生推特私聊的對話來勸學。
“告訴我,你會好好把這些題都做了對嗎?”
“是的,我會的!”
“那麼開始努力吧!”
“不對,你為什麼又開始刷起了臉書?你的卷子做完了嗎?”
“好吧,我現在就開始做!”
“為什麼你到現在還沒做出一道題?要知道你做不完題目是不能走出房間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
……
這是什麼情況?
格林雅不是發公告說因為身體不適才臨時取消了第二天的集會跟演講嗎?為什麼她像是被人逼著在做卷子?而且看那些私信截圖的確是格林雅在推特上實名認證的名字……
此時感覺到崩潰的絕對不止是那些不太愛學習的學渣們,因為無數的投訴終於引起了各大社交軟體技術部門的關注。
是的,最初孩子們的投訴誰都沒重視。畢竟在社交媒體上多出一些勸大家學習的內容,這種內容又不存在任何違規,誰會去特別處理呢?
但是隨著這種投訴越來越多,也終於讓技術部門重視起來。不查不知道,一查真的嚇一跳。
就這麼短短半天功夫,社交平臺上各種換著花樣的勸學內容突然激增,無數新註冊的賬號正在以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在各自的內容領域傳送各類勸學內容,而且標籤直指那些適齡的少男少女們,尤其是這些勸學內容還都打上了不同型別的環保標籤,這樣一來總會有無數雖然不能說是同質化內容,但中心思想絕對一致的勸學內容推送到少男少女的手機上……
當然,內容絕對不能說是違規的,甚至比許多影片要更為正規,根本不可能被稽核。但是量大,非常大,且各種標籤打得極為精準,而且相關內容庫還在不停變得龐大,而且文案並不雷同,每次都能玩出新花樣。
一時間讓這些後臺的技術人員都恍惚了。這到底是什麼情況?駭客攻擊?不像!因為伺服器真的沒有任何受攻擊的跡象,就是多了一些新的註冊使用者,然後這些使用者似乎對學習特別感興趣,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不是參加一些亂七八糟的活動,你甚至不能說這是錯的。讓適齡的孩子走回教室拿起課本,在許多人看來這甚至傳遞的絕對是最為正確的價值觀。
所以其實這真沒什麼好說的,大概只是有人看不下去這些孩子浪費時間吧?這很正常。於是各自提交了報告,大概說明了情況,至於怎麼處理,那就不是他們需要關心的問題了。
畢竟並沒有發現任何違規的地方。話又說回來,如果勸孩子們好好學習都算違規的話,那網際網路上真得沒什麼正能量的東西了。
但當所有的報告全部匯總,或者說對於無數移動網際網路的使用者來說,還是能感覺到不同。因為這些內容並不止是在某一個平臺突然多了起來。甚至當開啟一些經常使用網站的評論區,也都是片片勸孩子學習的評論在刷屏,到了最後甚至包括谷歌各大app商城軟體評論區都開始被人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