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人家的成就不能競選院士嗎?”張元看向傅洲反問了句。
“可以是可以,但網上介紹的顯示寧博士才24歲啊,24歲去競選院士……”
“從什麼時候開始競選院士要看年紀了?那是數學物理學部喜歡乾的事!咱們是技術學部,不多提拔年輕人難道先乾等個十幾年?行了,你該幹嘛幹嘛去,別在這裡礙眼。之前的學習資料都消化了嗎?好好去研究一下cnmd架構!去去去!”張元揮著手說道。
“啊……”傅洲想說點什麼,但看到導師不耐煩的模樣,只能把話嚥了回去,默默的朝門口走去,這時他身後的導師已經迫不及待的拿出電話撥了出去……
“喂,老鍾啊,我突然想到一個事情,你說啊,以寧為的成就咱們是不是該推薦一下了?……推薦什麼?還能推薦什麼?當然是推薦成為院士啊……這也就是新規定要求被推薦人要有三名以上院士推薦,還要有兩名本學部的推薦,不然我都懶得給你打這個電話……”
“啥?早了?還太年輕?我說老鍾啊,動動你的腦子想想,他可是老田那個死不要臉的學生!你覺得咱們等他博士畢業,老田會給咱們機會?人家數理部湊不出幾個人來?我是這麼想的,咱們還得給工程部那邊幾個朋友打聲招呼,好感度先要刷起來對不對?”
“對對對,我們兩邊先都給推薦上,我都已經開啟增選系統準備開始寫電子推薦書了,我們得先把人拉倒咱們這個陣營來啊。不管成還是不成,那個孩子總得念著咱們的好對吧?以後請他來所裡教個學,指導一下,或者精力稍微傾斜一點,也好意思開口不是?”
“就是這個意思,你別看他研究出了這晶片,你還要記得他去年剛拿了陳省身數學獎跟沃爾夫數學獎啊!老田那人你還不知道?肯定都安排好了,咱們就是要出其不意!行,那就這麼定了,你趕緊寫推薦書,順便在你們所裡多找幾個人一起推薦,我這邊也找幾個朋友,工程院那邊我來聯絡。”
“嗯嗯,好,這事先不要傳出去,免得讓老田知道了也有動作。你想想啊,如果成功了,老田是院士沒錯,寧為也是院士,我看那老傢伙還好意思繼續當寧為導師不!那先這樣了啊!掛了!”
站在門口偷聽的傅洲此時已經目瞪口呆。
不得不說自家導師腦洞開的足夠大啊。
不但自己拉了一票人要推薦寧為成為今年的華夏科學院候選院士,還打算找華夏工程院的朋友同步推薦寧為成為工程院院士?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活生生的推上去了一位24歲的兩院院士?
此時傅洲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院士們開會時的場景。放眼望去大都是60多歲的大佬,一位24歲的小年輕隱藏在其中,那得是多酷炫的場景。代入感極為強烈,爽感很足,唯一的問題是,可惜主角不是他。
更可怕的是,這麼做只是為了搶人,可以想象以寧為目前在數學界的成就,未來評一個科學院數理學部的院士大機率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想著想著,傅洲突然有些想哭。
人跟人之間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那位寧博士估計自己都沒想過這麼年輕就可以去申請院士,一幫大佬先幫他想到了!想到每年院士名額之爭有多麼激烈,人家都是差不多到了年紀削尖了腦袋的想鑽進去,然後這位卻什麼都不用作,不但有人主動搭起了臺階,還有人想直接把他背上去……
不過話又說回來,誰真要取得了寧為那樣的成就,誰又不想要爭一把呢?如果寧為知道自家導師正在幫他做的事,大概真會很感動吧?
……
很明顯,傅洲想岔了。
如果寧為此時知道這件事,大機率不會覺得太感動,只會覺得麻煩。就好像此時的網路上,已經鬧成了一片。但這真還不能怪網友們,實在是他在獲獎感言透露出的那些訊息的確太驚人了。
動不動就把原本180奈米的工藝直接推進到65奈米,這特麼逆天了啊!要知道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做事情要循序漸進,搭積木也得穩好了根基,才能堆得更高。
雖然對於網路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來說甚至還沒搞清楚cnmd架構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所謂的三維矽通管晶片技術又需要用到哪些儀器製備,高純度碳奈米管溶液是如何製備的,碳奈米管又是如何排列來以達到需要晶片需要的效能,畢竟這些技術細節到目前為止根本沒有渠道公佈出來。
但是許多人懂得查資料啊,找到現成的脈絡可尋,然後科普啊!
比如2001年當時的晶片製程是130奈米,當時英特爾的代表產品是奔騰3處理器。三年之後,也就是2004年才到了90奈米元年,那一年的奔騰4處理器率先採用了90奈米制造工藝,當年的英特爾,英飛凌,德州儀器,ibm,以及聯電和臺島積電大概同步擁有了這種技術。到了2006年,英特爾跟amd才推出了65奈米的製造技術。
換句話說,回顧曾經矽晶片的發展史,全世界將晶片製程從130奈米推進到65奈米,用了整整五年時間。而且這個進展可不止是晶片製程進展的歷史,2002年臺島積電的一位工程師提出了溼法的概念,讓光刻機技術從曾經的乾式光刻機突破到了浸潤式光刻機,到2004年臺島積電跟阿斯麥共同研發出第一代浸潤式光刻機,這才讓晶片製程向前推進了一個時代。
現在換到寧為這兒,從他上次在央視新聞上露臉,讓全國人民都知道華夏有個數學博士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晶片架構,能夠顛覆半導體市場,到昨天他在沃爾夫頒獎典禮上發言聲稱將新晶片工藝製程突破到65奈米,還不到一個月。
這足以讓大多數人覺得不可思議,到底什麼情況?或者說什麼情況下,能讓一種新技術用不到一個月時間,走完了之前全世界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技術飛躍?不是說好了,技術主要是靠累積的麼?
更可怕的是,製造這種新晶片的相關儀器跟裝置也沒聽說過有什麼革新啊?生產這種新晶片的裝置是哪家公司?有沒有上市?這些問題都被提了出來。甚至寧為的那番發言到底是不是信口雌黃?這些問題都在網上被提了出來。
上一次這種新結構出爐,當天就上了央視新聞,昨天寧為宣稱突破了65奈米制程,有沒有檢測結果支撐?
也不能說網友們好奇心重,畢竟很多行業內的人事都對寧為的話抱有疑問,更別提還有許多網友正等著一系列的訊息公佈,好去抄底未來的潛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