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間2月25日,週六,晚上七點,在華夏京城燕北大學百年大禮堂裡,2022年沃爾夫獎頒獎典禮順利召開。
沃爾夫基金會主席丹·謝赫特曼準時的在整點走向了頒獎典禮的主席臺。
“很高興能在華夏看到眾位,眾所周知這是沃爾夫頒獎典禮第一次在以國境外舉辦,原因其實很簡單,作為一個國際性的獎項,我們希望能夠擁抱整個世界。所以我要在這裡宣佈沃爾夫基金會的一個決定,未來沃爾夫頒獎典禮將會在選擇當年一位獲獎者所在的國家代表性城市舉辦,所以可能是華夏,也可能是美國,可能在歐洲,甚至可能是大洋洲,總之,一切皆有可能。”
丹·謝赫特曼微笑著說出這段話,換來了陣陣掌聲。必須得承認,這是個極有創意的進步。
頒獎典禮在獲獎者所在的國度舉辦這種,對於當年的獲獎者來說絕對是種極大的認可。同時每年沃爾夫獎會評出在醫學、農業、數學、化學、物理學、繪畫、雕塑、音樂、建築,九個領域對世界有傑出貢獻的獲獎者,雖然每年並不是每個領域都能有獲獎者,但顯然獲獎者從未出現只有一位的情況。
那麼在哪位獲獎者所在的國度舉辦,大概就是綜合認定當年對世界貢獻最大的那位獲獎者。也可以理解為最終的選擇代表了一個沃爾夫大獎。
顯然歷史上第一位拿了沃爾夫最終大獎的是寧為。畢竟今年的獲獎者中只有他一位是華夏人。
真的,現場不少人甚至認為諾貝爾獎也應該這麼玩,沒年那麼多諾貝爾獎獲獎者,從中間選出一個貢獻最大的,肯定會很好玩。或許許多人一輩子都拿不到諾貝爾獎,但是能看諾貝爾獎的大佬們去爭世界第一,肯定很有意思。
而且這樣一來,每年除了期待各個領域的諾貝爾獎之外,還多了一項期待——評審委員能不要臉到什麼程度,比如敢不敢將頒獎典禮放到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所在的國度舉辦。
很快掌聲停歇,丹·謝赫特曼先行頒佈了去年的雕塑跟建築的兩大文化類獎項。
兩位獲獎都是歐洲人,上臺後簡單的發表了致辭,隨後音樂聲響起,兩位獲獎人從組委會請到的燕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手中接過了獲獎證書跟代表性的獎牌。
現場氣氛熱烈,當然只要人夠多,氣氛自然不會冷到哪裡去。
文學獎項頒發之後,主席臺上又有動作,隨著一架鋼琴被推出,華夏交響樂團出現在了頒獎典禮現場。率先演奏了大型音樂劇《木蘭詩篇》節選,二十分鐘的演奏,將整個頒獎典禮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演奏完畢之後,樂團並沒有退場,隨後沃爾夫基金會邀請了一位曾經的沃爾夫化學獎得主上臺,宣佈了去年的化學獎得主——來自伯克利的亨特教授以其研究並公佈的精準合成技術榮獲了沃爾夫2022年度的化學獎。
沃爾夫基金會專門請來了十年前的化學獎得主來頒獎,這也顯得頗具意義,代表著科學的傳遞。雖然這位亨特教授同樣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但跟現年已經七十二歲的老化學家比起來,他同樣年輕了一個時代。
掌聲也更為熱烈了。
其實不管沃爾夫獎也好,又或者諾貝爾獎也罷,科學技術方面的獎項很多時候都比文學藝術方面的獎項更有說服力。畢竟就文學藝術作品而言,每個人的審美都不太一樣,而且入門簡單,認字就能讀書,有眼就能看畫,所以哪怕是大家的作品,也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胃口,甚至會被批判。
這大概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總有些作家每年看似都有極高的獲獎呼聲,但卻一生都跟這種頂級獎項無緣,這也直接導致該類獎項被作家的擁躉鄙視甚至傳出各種黑幕論。
但自然科學跟技術方面的獎項就不一樣了,起碼入門很難。尤其是現代,當各種學科細分之後,普通人甚至光看獲獎介紹都弄不明白這些科學家研究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又獲得了怎樣的成功,這樣評價起來自然少了底氣。而且即便這類獎項真有黑幕,起碼也不可能真頒發給對科學沒半點推進作用的科學家,多少得有點讓人信服的頒獎理由。
更別提這次頒獎典禮許多人都是為了寧為而來的,比如燕北大學數院的同學們。指望這些人對文藝方面的東西多感興趣,那絕對要讓人失望。相對而言,對於化學的研究跟對他們的胃口。畢竟化學也是數學為基礎的相關學科。
亨特教授走上了主席臺,開始發表獲獎感言。感言中規中矩,沒什麼好說的,幾乎感謝了所有他能想到能感謝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助理。當然這位教授的話語其實很風趣的,起碼洋洋灑灑說了十來分鐘,並不會讓人覺得煩悶。
接下來又是樂團表演時間。
這次華夏交響樂團演奏了一曲曾經霸佔了暑期數年之久的某老牌電視連續劇主題曲《雲宮迅音》,既詮釋了經典永不過時,更是直接喚醒了現場無數人兒時的回憶,澎湃的音樂聲,更是再次將現場氣氛又推向另一個高潮。
當演奏完成之後,沃爾夫基金會主席丹·謝赫特曼也再次走上了主席臺。
“自從人工智慧這個概念被提出以來,數十年間,無數科學家都對這一技術極為痴迷,他們畢其一生,去研究其中的規律,並希望能讓機器誕生出類似於人類的智慧。但不幸運的是,這個方向是如此艱辛,甚至許多人認為這項研究本就是上帝的領域,凡人不可觸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