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最後的三國> 外一篇 《三國志·季漢書·雍王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外一篇 《三國志·季漢書·雍王傳》 (1 / 2)

《三國志·季漢書·雍王傳》

季漢·陳壽著

雍王者,姓劉,名胤,字文宣,季漢昭烈皇帝之孫,安平王劉理之子也。父早亡,胤承嗣王位,娶關中都督傅僉女傅氏為妻,延熙十九年意外墜馬,昏迷,七年乃醒,眾人皆為之奇。

時其弟武邑侯輯繼安平王之位,乃改封霸陵候,充羽林衛。後因救駕有功,遷中尉右丞。

景耀六年,魏國寇邊,大興徒眾,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漢中失守,大將軍姜維自沓中敗退,拒守劍閣。冬十月,鄧艾率三萬眾走陰平小道,欲襲江油。

胤諫後主曰:“魏人將以陰平小道襲成都,請陛下詣兵禦敵。”後主乃問群臣,眾曬笑,皆不信,後主遂不為備。胤無奈,請旨以家兵部曲千人至陰平小道,帝乃準。

及至江油,守將馬邈與魏人勾結,欲獻城而降,胤斬之。轉而進軍至靖軍山,與鄧艾軍遭遇。鄧艾自陰平小道行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與胤戰于靖軍山,窮途末路,捨命而逐,戰況至為慘烈,艾軍十死八九,胤亦傷亡殆盡。後傅僉自劍閣來援,鄧艾大敗,與其子鄧忠降。

胤回朝,後主悅,遷其為執金吾,授安西將軍,轄陽安、虎步、虎騎三營。改元炎興。

鄧艾敗亡之後,魏再遣中護軍賈充率兵五萬增援漢中,攻閬中,漢軍兩線作戰,甚是吃緊。中都護諸葛瞻提議搬東吳之兵救急,眾皆稱是,唯胤諫曰:“此乃引狼入室之策也。”

後主不聽,遂請援東吳。吳主乃派鎮軍將軍西陵督陸抗入蜀。陸抗者,陸遜之子也,清白忠勤,少有膽略,至永安,襲之,奪永安,佔江州,巴東之地盡落吳國之手,漢廷俱震。後主乃遣諸葛瞻領軍討之,劉胤、閻宇為副。即戰,右將軍閻宇臨陣而叛,諸葛瞻憤死青陽浦。胤巧做周旋,拒敵於郪縣,斬叛將閻宇。陸抗無隙可乘,轉攻涪城。

姜維腹背受敵,力不能支,乃棄劍閣,退守閬中。鍾會揮師入劍閣關,與吳人相爭於涪城。

胤回師成都,在建寧太守霍弋的支援下,力主遷都南中,痛斥譙周降魏,黃皓降吳之主張,後主准予遷都,並授胤都督之權。

胤密斬黃皓。黃皓乃後主近侍,擅權弄國,結黨營私,國人深恨之。譙周等人不願南遷,密謀挾持後主降魏,事敗,譙周自鴆而死。

既遷南中,胤私晤後主,請旨北伐關隴:“陛下,先帝創業艱難,季漢江山得來何其不易,現在社稷傾危,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臣披肝瀝膽,效死以節,討賊興復,並非為一已之私,只為無愧於劉氏之姓,將來縱使九泉之下亦有顏面告慰先帝之靈。陛下,南中非棧留之所,只為權宜之地,不可久守,方今天下勢變,正是攘兇除奸興復漢室的最佳良機,此乃天賜機緣於陛下,望陛下恩准,臣別無他求,只願一死以報陛下。”後主准奏,遷劉胤為鎮北大將軍、尚書事、雍州牧、都督雍涼諸軍事、假節鉞,以北地王諶為監軍,率兵三萬,北伐雍涼。

炎興二年八月,胤離南中,自漢嘉北上,越雪山,過草沼,行二千里無人之荒域,出奇不意,連撥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金城六郡,天下震怖。

魏晉王司馬昭遣驃騎將軍司馬望為雍涼都督,據守長安,以防範漢軍東侵。司馬望到任之後,籌調兵馬十萬,於三年春向隴右進軍。其時楊欣叛於金城,羌人亂於西平,漢軍在隴右腹背受敵,瀕於危殆。胤兵分兩路,令傅僉屯兵街亭,以拒司馬望,己親率主力,西渡黃河,斬叛將楊欣於金城,與羌人盟。

頃後,胤回師東進,大敗司馬望與街亭,斬首兩萬餘級,繼而東進,取陳倉,斬王渾、蘇愉,五丈原再敗司馬望。四月,克長安,司馬望自焚而亡。長安之役中,漢軍動用火藥,堅如磐石之長安城牆傾刻之間倒塌,舉世皆驚。

五月,胤率二萬五千人,從子午道入漢中,解黃金之圍,一路西進,得漢、樂、陽安諸城,收復漢中。彼時鐘會在益州,糧道全在漢中,漢中既失,糧道斷絕,鍾會大軍陷入絕境,被迫東渡涪水,撤至巴西,姜維復克劍閣、成都,恢復與漢中之交通。

長安既失,司馬昭急調南安將軍杜預至上庸,攻打武關,牽弘不能敵,連失武關、商縣諸城,死守藍田關。胤未及救援,乃率部從漢中沿漢水東進,侵入上庸三郡。杜預恐上庸有失,後路被斷,乃從武關退兵,胤則順勢退兵,返回長安。後主聞胤取關中,喜不自甚,封胤為驃騎大將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