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權傾天下第五百六十一章制度
這始於足下,在他的認識裡,先就是要改革官制。
吏治**,並不是國人天生就貪婪,而是因為官制和監督體制根本就是錯的,根子不對,如何能結出好的果來?
低薪,低監督,必然貪汙,無可懷疑的事實。
只要放手張佳木來做,不敢說必定能如何,但一個基本清廉高效的政府,五年之內,一定能建成。
但先這第一條,就沒有辦法做到。
官制,也是吏制,當然不止一個防貪防腐那麼簡音,行政體系的構成和改革,官員選拔的方式也需改革,科舉有其進步之意義,但到了明清時,已經是弊端比好處大了。
體制和吏治是相輔相成的,好的體系產生的好官當然多,就眼前大明這體制,能有現在的吏治就算不錯了。
公平的說,清朝的體系都比明朝強的多。最少在雍正年間開始,清的吏治就保持了一個很高的水準,一直到慈溪亂開捐例,捐班兒比正途多幾十倍,大家都想著法子摟錢,那會子,才是清朝真正吏治敗壞的開始。
要是沒有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沒有西夷入侵,清朝那一套,說強過周朝八百年是假的,鬧個四五百年的壽數,問題不大。
所以一朝的興盛或衰敗,吏治肯定是排第一。沒聽說過吏治**的國家是軍事強國,自己屁股上全是屎,還能東征西討。
但涮新吏治這頭一條就沒有辦法,吏治是掌握在官手,當然,官是官,吏在他們下頭。可無論如何,官吏一體,整個官僚體系還是掌握在官集團手。
就現在張佳木和官的關係,和他們談體系整頓……算了,還是不要太搞笑的好。
就是皇帝這裡,也未必能允許如此大手腕大氣魄的整頓改革。
這是變更祖制,是在掘朱明王朝的根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氣魄很大,而且是個級工作狂,廢除了丞相的情形下,他把持全國政務,事事都不脫他的掌握。工作量已經這麼大了,還把後世子孫的工作也幹了很大一部份。
律法,禮制,規定的鉅細糜遺,穿什麼衣,行什麼禮,都規定的詳詳細細,在朱元璋看來,後世子孫只要按他的規矩來辦事,大明王朝就是千年萬年,永遠傳承而不絕,朱家子孫,就可以享國永遠,永享太平之福了。
有著這種樸素的思想,朱元璋當然規定了不準改動他的成憲,所謂的《大誥》就是幹這個的,有這種壓力,後世子孫敢改他的成例的,還真是沒有幾個。
就算再厲害的明朝政治家,也只能在舊有的體制上修修補補,當然,國曆朝都是改革最難,象王安石那樣的厲害人物,原本也是不多。
諸多阻礙,張佳木想在體制上下手腳,也確實是難了些。
這一條不能出口,底下的財政改制、軍制徹底改革,更加不必談起。種種改革,都不能是烏托邦似的空想,比如軍制的改革,是涉及方面極多的改革,邊境的安全,敵人的潰敗是先決要條件。
然後是物質條件的改善,道路、通訊、指揮、後勤、監軍體系,將全面改革。
沒有體系的改革,那就只能是修修補補,所作所為,和前人相差不大了。
一想之下,便甚覺艱難困苦。
但張佳木是意志堅忍不拔之士,這幾年的經歷,哪一天都是在與人爭鬥度過的。別看他不言語,但當年曹吉祥和石亨給他的壓力,哪一天能真正在心理上放鬆了?
他自己孤家寡人也罷了,但家尚有母親和幼妹,萬一行差踏錯,想想她們的下場,自然就是如履薄冰
這些事,他從來沒有和人講過,但自己心裡,實實在在的是刻滿了傷痕。
這種爭鬥,但願不要再有,而也但願子孫後代,能安享太平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