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錦衣都督第三百三十三章盛怒
“啊?”張佳木的嘴張的老大,不僅是鴨蛋了,塞個鵝蛋似乎也是綽綽有餘。(d
“啊什麼啊?”皇帝這會子臉色已經很不善了,不過處在極度震驚中的張佳木並沒有發覺。他只覺得腦海中一片混亂,隱約覺得這事不對,但究竟是哪裡不對,一時半會的卻是想不出來。
半響過後,他才想起來抓著一個點,因向皇帝道:“可是,皇上,這個這個,王增可就是快成親的人啊?”
“那怕什麼?”皇帝淡淡一笑,似乎在活動手腳,不過張佳木還是沒有怎麼在意,只是下意識的道:“怎麼不怕?就是皇上也不能奪人之妻……喔不對,奪人之夫啊。”
這話說的還是不怎麼對,不過意思是對了。
大明宮女眾多,一時入宮受到寵信的話,固然可能是給家人帶來榮華富貴,但也可能是春風一度以後就在宮中終老,甚至最倒黴的就是封為妃嬪之後,老皇昇天,妃子們就得跟著一起死
殉葬
這種野蠻的,極端自私罔顧人性的制度在中國原本已經消亡了,可是元朝蒙古人又把它帶了回來,而且在明朝前期,這種制度都被嚴格的執行,無有例外。
朱元璋死殉葬妃嬪眾多,然後到成祖,仁宗、宣宗,無有不以妃嬪殉葬者。其詳細情形,在朝鮮人的記錄裡極其詳細,其狀悽慘之處,簡直令人觀之感淚下。
除了皇后之外,沒有任何妃嬪是不可以殉葬的。仁宗逝後,他的眾多嬪妃殉葬極多,甚至有幾個有正式位號並且生過親王的妃子也一併殉了,當然,這是不正常的情形,一般來說,是以低位嬪妃和只是受過臨幸的宮人來殉葬就是了。
既然是有,受過寵幸封了妃位還有親王兒子的都得殉葬,遑論其它周貴妃在宮中橫行霸道,就是因為除了錢皇后和她之外,任何生過子女再多的妃嬪都可能被殉葬,得罪了她,將來以太后的身份活殉了你,被殉的人,又有什麼法兒呢?
正因為宮中不僅是福禍難測,簡直就是生死未卜,所以百姓都不願把女兒送入宮中,一時有選秀女的風聲傳出來,民間立刻就是嫁女成風。有婚約的當然好,把女兒往夫家一送就是,沒有婚約的就是急忙找下家,甚至打聽了這家有成年男子,把女兒用紅布一裹,往人家門口一丟就走
有那搶手的人家,到了傍晚黃昏時,接到五六家送親的,也不稀奇
為什麼這麼做,就是因為皇帝再大,皇帝就算是天子,但皇帝也要遵守世間的倫常法理,那是天子的治國基準,一旦成了親就是別人的妻子,哪怕就是天子也不能奪**女,這是一個封建的基準,就算是天子也不能違反這個遊戲規則。
現在王增已經定了親,其實中國式的婚禮有六個步驟,現在已經基本走完了,新娘子其實就是王家的人了,等成親那天把人一接回來,完事。
就算是皇帝,也不能強迫人退親,再把自己女兒塞進去吧?
況且,明朝的公主也不是太難嫁。大明的皇家自己個心裡有數,那些有根底有家世的讀書世家是不喜歡娶公主的,難伺候,一般品行都不會太好,驕狂是肯定的,管束就更談不上了。公主是君,大家是臣,公婆見了公主還要請安,這成什麼世界了?
所以唐宋之時公主猶為難嫁,因為皇家總想和讀書人或是世家結親,唐朝某位皇帝還為自己的女兒向某大世家求親,結果楞是碰了釘子:人家不要
大明的皇帝就識趣多了,貧家小戶是肯定不成,那些暴發的新科進士也是甭想,一般就是在老成的吏員或是武臣之家挑選皇后,當然,也嫁女兒。
這樣一來,外戚勢力不會很強,公主嫁的人家也不會很強,也不會出來亂政,朝政就可以安穩,大家彼此相安無事,共享太平就是了。
這個政策是很成功的,有明一代,基本上沒有外戚之禍,只有孝宗年間的張氏兄弟亂了一陣子,不過後來嘉靖一登基,張家就倒了黴,也沒風光幾年就跨了臺。
至於公主亂政禍國,更是沒影的事,歷代駙馬也是賢德聽話的多,遇事還能幫下手什麼的,並不添亂。
要說王增的家世,不僅是好,而且還非常合格。祖父雖然是文臣出身,可現在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武職勳臣。
王驥權勢雖高,但兒子王祥庸人一個,現在只是都指揮,將來也不會有太高的權勢。
所以王增家世也好,家境富裕安穩,教育好,長的也不壞,權勢也不會很大,算是駙馬的一個合格人選。
只是奇怪,為什麼早不挑他,現在都要成親了,卻又這麼橫插一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