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條鐵路客以客貨並用,反正村落流量肯定不如城池。”
“就是這個道理。”
……
扶蘇和專家團接連商量幾日幾夜,最終終於敲定了修建鐵路的方案。
三期鐵路工程計劃既然已經敲定了,接下來就是考慮如何將計劃落地的事情了。
按照扶蘇的想法,民工肯定是要從當地徵召的。
不僅如此,徵召民工還可以和其他工作結合起來。
這讓他想起了前世聽過的一個名詞——以工代賑。
所謂以工代賑,就是指官府將原本用於救濟災民的錢財,拿出來投資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然後僱傭災民施工。
災民付出勞動完成工程之後,官府再將這些原本就應用於救濟災民的錢財,拿來支付給那些災民。
這樣一來,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有錢開工了,那些災民也透過自己的勞動,得到了應有的報酬。
以工代賑最大的好處就是官府花的錢變少了,事情卻都做好了。
本來,按照正常的方式,建設基礎設施需要花費一筆錢財,而救濟災民又得花費一筆錢財。
但現在推出以工代賑,就能用一筆錢同時完成兩件事情。
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直接給他們錢財,不如直接安排工作給他們。
畢竟,那些人之所以會變成災民,就是因為原來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他們賴以謀生的環境沒有了。
所以他們暫時失去楽謀生能力。
如果直接給他們錢財,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救災救災,就得了多久呢?
但如果以工代賑,直接給他們提供他們能夠完成的工作呢?
那就一舉兩得。
既有利於當地的發展,儘快解除災情對民眾的影響,又能變相地幫助災民,扶持災區。
扶蘇首先就想到了原先那些首陀羅和部分難以生存的吠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