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你說的是什麼混賬話?”鄭和張大了嘴巴,當即反駁陸羽,“天命都不知道,你悟的什麼道,真經都不取,你修的哪門子行?”
在鄭和看來,陸羽的這番話,簡直就是離經叛道,大逆不道之言,將前輩聖賢抨擊的一無是處。
眾所周知,修行人苦修一輩子,寧可捨棄七情六慾,為的不就是領悟大道嗎?結果你說,修行勿取真經,這不就相當於造反不是為了當皇帝一樣嗎?那你說,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了裝嗶嗎?
要我看,還不如回家種地呢!
還真是隻會胡言亂語的小鬼,說起混賬話來,一套一套的。
朱棣愣住了,他雖然無法理解這首禪語背後的玄機,但本能地感覺到一絲不同尋常,尤其是姚廣孝臉上愕然的神情,更讓他印證了自己的猜測。
不由得仔細品味這首詩,一悲一喜一枯榮,當真不是前生註定嗎?那麼眾生百態,有人死,有人活,有人貧窮,有人富貴,有人衣不蔽體,有人朱門酒肉臭,這一切,到底是因為什麼?
難道不是命運的捉弄嗎?
不同於鄭和,對於佛理鑽研多年的姚廣孝,從這首禪語中悟到了別樣的滋味,頓時感覺豁然開朗,彷彿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有種醍醐灌頂,菩提樹下悟道的感覺。
原本在他看來,陸羽不過是個小有聰明才智的後輩,耍耍小聰明,或許可以周旋於朝堂之上,但討論起佛理,絕對是外行一個。
故而,在鄭和出言不遜時,他並未第一時間制止,只不過是瞧不起陸羽,也希望藉此給陸羽一個教訓,告誡他,做人不要太猖狂。
哪曾想,對於佛理的領悟,陸羽竟然如此高深,單就是這首禪語,當世恐怕就難有高僧能和陸羽比肩,饒是他,修行了這麼多年,也是自愧不如。
至此,再看向陸羽的目光中,少了不屑,多了尊敬,宛若看待同輩人一般。
倘若有人知道,姚廣孝打心底改變了對陸羽的看法,肯定會驚掉下巴,姚廣孝是誰?那可是精通百家學說的大師,帝國的奠基者,能讓他鄭重對待的,最重要的,陸羽只是一個後生晚輩,根本就是無法想象啊!
“這首禪語,實在是令人生畏,哪怕是得道高僧,恐怕都難以領悟,老僧自慚形穢。”
原本姚廣孝還想著指點指點陸羽,現在看來,完全是他想多了,單就是這首禪語,對於佛法的造詣,陸羽比他只高不低,在佛理大家面前,他哪還好意思賣弄呢?
“師父,你在說什麼啊?”鄭和懵了。
不過是幾句不知四五六的戲言,你怎麼還自慚形穢呢?你看看陸羽說的是什麼混賬話,袈裟本無清淨,如果說,袈裟都沒有清淨的話,那什麼還能稱得上是清淨?那些大法師修習多年,到頭來只落得個六根不淨,春心萌動嗎?
再者說,幽幽古剎千年鍾,那是無數先輩的信仰傳承,是無數受苦受難人們的精神支柱,怎麼和痴人說夢扯上關係了?
陸羽雖然神色淡然,一如既往,但心底早已湧起波瀾,這首詩,是他那個世界,一首極具禪理的大作,幾經思考,被他拿出來應答,饒是他都沒想到,竟然令姚廣孝甘拜下風,這純屬意料之外啊!
“鄭和,你鑽研佛理的時間太短,且不具慧根,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自然難以理解陸公子禪語背後的奧秘。”
姚廣孝越是如此,鄭和就越氣不打一處來,好傢伙,師父,你這樣的不世之才,無數人敬仰的大家,竟然向一名小鬼低頭了?他到底有什麼地方,是值得你敬佩的?
“陸公子,老僧這裡還有幾個問題,希望你能予以解答,悟道為何不言天命?修行為何不取真經?既然都是六根不淨,到頭來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最終只不過是痴人說夢,那吾輩修行,修的,到底是什麼?”姚廣孝目光灼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