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
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
西施宜笑復宜顰,醜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節選自《玉壺吟》李白
……
白覆按捺住心中的震驚,勐然問道:“監軍宦官邊令誠是不是安祿山的密諜?”
李輔國一愣,點點頭,道:“不錯,他確實被安祿山暗中收買,向玄宗進了讒言。李隆基中了反間計,頒下敕令,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斬首。
但如果不是李隆基喪失理智,區區讒言絕不至於臨陣殺將,而且是誅殺高、封這兩位戰功赫赫的名將!
封常清洛陽兵敗、撤入潼關後,曾經三度上表,向李隆基陳述兵敗緣由,並針對叛軍的戰略意圖和戰術策略,詳細擬就了一份應對的方略。然而,這三份極具軍事價值的奏表,卻被李隆基棄之一旁……”
白復打斷李輔國的話,問道:“叛軍之所以能輕易攻破長安,源於高、封二位將軍被冤殺、潼關失守這兩件朝廷重大決策失誤。既然說到這裡了,我再向您核實一下哥舒翰將軍貿然出潼關之事。
我查過兵部留存的軍報,哥舒翰將軍據守潼關時,玄宗忽然接到了一份情報。情報稱叛軍大將崔乾右駐守陝郡的兵力不超過四千人,而且都是老弱殘兵,防守異常薄弱,唐軍應抓住戰機大舉反攻。
但事實上,崔乾右作為燕軍西進關中的前鋒,其兵力至少也在兩萬到三萬之間;而且,崔乾右的麾下都是驍勇善戰之兵,屬於燕軍中的勁旅,尤其是其中的同羅騎兵,更是精銳中的精銳。
事後證明,這份情報完全是錯誤的。
這份錯誤的情報導致玄宗誤判,立即遣臣到潼關宣詔,命哥舒翰即刻率部東征,進攻陝郡,克復洛陽。
哥舒翰不敢抗旨,只好放棄潼關天險,冒然出關決戰。最後中了叛軍的伏擊,導致靈寶慘敗,十數萬唐軍灰飛煙滅。
我一直沒有查到這份情報的來源,不知是否來自邊令誠這類密諜?”
李輔國哈哈大笑,道:“白大人,您太高看我們密諜了。這份別有用心的情報確實是捏造,但捏造這份假情報的人不是我們密諜,而是時任大唐宰相——楊國忠!
白大人,您也是久經戰陣之人,但凡領兵打過仗,誰會被這份信口開河的情報所蠱惑呢?
可李隆基偏偏就信了,而且還不顧眾朝臣的反對,根據這份假情報作出了事關整個戰局的重大決策。
是他老湖塗了嗎?
不!
是因他有無法明說的原因,是因他對安祿山之叛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若不是他看人看走眼,姑息養奸,大唐怎會狼煙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