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任何決策,要站在史冊之高度,經得起後人品評。”
白復虎軀為之一振,挺拔嵴梁,仔細聆聽。
李光弼道:“史思明暴虐殘忍,已失民心。只要我們不犯大錯,剿滅叛軍,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大唐的危局,不在棋盤之內,而在棋盤之外。”
白複道:“大帥,此話怎講?”
李光弼道:“師弟,你精通醫理,應明白癬疥之疾變成腹心大患的道理。
士卒身中箭瘡,倘若久潰未愈,要其性命的往往不是箭瘡本身,而是身體其他疾病。
安史之亂,就好比大唐膿腫的箭瘡,久拖不決,引發出一系列內政外交問題:
大唐強盛時,朝政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在與四鄰小邦的實力對比中佔盡優勢。
相比之下,四鄰諸國因禮制尚不健全,內鬥不止,災害頻仍,彼此間衝突不斷而處於劣勢。
統一、強盛的大唐可以輕而易舉地擊敗一個深陷內亂而不能自拔的對手;如果唐廷有意,還能強迫對方束手稱臣,成為大唐的藩屬國、朝貢效忠。
反之,一個四分五裂的大唐會發現自己很難讓四鄰俯首帖耳。
一旦處於弱勢地位,大唐就不得不放棄讓藩屬國稱臣,轉而以屈辱的姿態與頗具威脅的番邦打交道。否則,他們就會聯手出擊,攻城略地,燒殺搶掠。
自從安祿山叛亂後,大唐的實力仍不可小覷,但已不再是天下唯一的霸主。
遼東的渤海國、新羅、扶桑,北方草原的突厥餘部、西北的回紇、西南的吐蕃、南詔對大唐一直虎視眈眈,敵對競爭愈演愈烈。
他們不再向大唐朝貢,不再聽命於大唐,甚至公開與大唐為敵。
他們才是大唐的心腹大患。
安史之亂遲遲不能平定,除了跟節度使養寇自重外,很大程度上跟他們在背後扇風點火、推波助瀾有關。
他們不僅為叛軍提供武器、糧餉和軍輜,還派出不少人馬,以叛軍身份,直接加入戰鬥。藉此鍛鍊其軍隊,培養其將領,拖延唐軍平叛的時間。
吐蕃等西域諸國更是趁火打劫,藉機侵吞大唐疆土,擴大自身勢力範圍,削弱大唐對西域的經略。”
形勢如此嚴峻,如履霜堅冰至。白復問道:“這盤大棋,該如何弈棋,方能決勝千里?”
李光弼凝視燭火,低聲道:“矛盾盤根錯節,要想抽絲剝繭,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攘外必先安內。安內又在於至高權力的穩定。
如今,太上皇雖然退位,但影響力不容小覷。元老門閥、世家大族勢力依然遍佈朝野。陛下得位不正,諸親王仍有角逐之力。
成王李俶雖被立為太子,但後宮對陛下頗多幹預,隨時可能出現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