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初年,三十出頭的李光弼已經官至朔方都虞候。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李光弼又升任河西節度副使,封薊郡公,成為河西二把手。這一年,李光弼才剛剛四十出頭,而大他十餘歲的郭子儀此時還只是一個不為人知的橫塞軍使。可謂少年得志,順風順水。
就在李光弼青雲直上,一代將星冉冉升起時,他卻突然辭官歸隱,從軍界淡出。直到安祿山叛亂後,才重回軍隊。
此事頗令人費解。白復注意到這個細節,命唐門全力收集李光弼辭官歸隱的原因。
直到近日,唐門才送來情報。李光弼辭官原因竟然如此不可思議: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對李光弼器重有佳,遂奏請朝廷,任命其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
按此節奏,幾年後李光弼就能順理成章地接替安思順,繼任朔方節度使,成為帝國的封疆大吏。
李光弼不辱使命,來到朔方軍後,整飭軍隊,令朔方軍脫胎換骨。一系列舉措,備受安思順器重讚賞。安思順越看越欣賞,決定招其為婿。
可是,李光弼此時已有妻室。
於是,安思順開出誘人條件:只要李光弼休掉原配,取自己女兒為正室,他可以馬上奏請朝廷,晉升李光弼為朔方節度使。
安思順乃是安祿山的堂兄弟,而此時安祿山還是玄宗的頭號寵臣。
成為安思順的乘龍快婿,朔方節度使僅是第一步,未來橫掌數鎮軍印,出將入相也是指日可待。聯姻,意味著飛黃騰達,扶搖直上。
要麼捨棄結髮妻子,要麼捨棄高官厚祿,如何選擇?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都是兩難的選擇。或者說,選擇之難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良知。是遵從本心,還是與原本的自己告別。
李光弼想都不想,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一口拒絕,憤然辭官。
……
看到這裡,白復對李光弼有了新的認識:此人面冷心熱,斷不是安祿山這種狡詐詭譎之輩。
……
白復重回朔方軍營,再次請求從軍,讓所有朔方將領大感意外。
看著賬下毅然決然的白復,李光弼眼神遊離不定。
李光弼笑道:“白將軍,可是我之前言語沒有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