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也是勾起作者故國之思的景象,而“_”則是作者無盡愁緒的形象描繪。
3,杜牧《阿房宮賦》中以“_,_”描繪阿房宮宮人的美麗,她們佇立遠眺,盼望著皇帝臨幸。
李子陽讀過一遍題之後腦子就有想法了。
之所以沒寫。
只因為他要在細細推敲一番。
看自己想的句子放在這裡是不是合乎題意的。
片刻後
他依次寫下“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
“小樓昨夜又東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做完後他便開始做第一篇閱讀。
其實這些在文中找句子選答案的,看起來好做,但是有時候還真的會被人家出題者給套住。
有幾個答案實在過於接近。
只好字字推敲斟酌。
對於李子陽而言,文言文翻譯是一個要認真的點。
上一世做這種題純粹根據字面意思胡編。
這次因為認真學習,古文對應的意思也都記得清楚。
翻譯起來也是相對輕鬆了。
文言文翻譯的第一題,(1)父和,能節食以濟飢者。有耕侵其地,割而與之;貰其財者不責償。
他按照之前老方說的,一個字一個字的看,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
“其父嶽和,常節省糧食賙濟窮人。鄉人耕種侵佔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讓給人家。向他借錢的人,他從不強迫人家還債。”
第二句(2),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這是因為他們肚量大卻不隨便貪***力充沛卻不逞一時之勇。它們是跑遠路的良駒啊”。
翻譯完後,李子陽有莫名的自豪感。
與此同時
殷正也做到了這題。
他的翻譯相當直白了。
第一句“他的父親嶽和,可以自己節食去救濟饑荒的人,他人耕地侵犯他土地,他就割了讓給他。有人偷他錢,他也不會責怪他。”
他翻譯完之後一臉迷茫,嘟嘟囔囔的說:“這老好人……也太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