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女兒的未來,林洛總是充滿期待。
因為女兒上輩子過的太苦了。
別人家的小孩被父母寵著、愛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等著品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人一番。
而春夏很小就要開始學會懂事了。
長大後的春夏常接受一些地方臺,媒體的採訪,最精彩的一句話,就是:“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但或許透過這種治癒,我們也能成為更好的人。”
聽上去很勵志,很雞湯的一句話。
其中又有多少無奈,能被聽到啊!
她不治癒自己又能怎麼辦?
這句話就像誇窮人節儉一樣,是一句勵志的廢話。
他們也想不節儉,也想不治癒自己,也想任性,可也得有那個資本啊!
就像春夏,小小年紀離開了父親,自此父親一生都在鑽牛角尖,根本就想不起這個女兒。
來到了繼父家裡,卻是家裡唯一的外人,那樣子就像寄養在別人家一樣。
母親格驕躁,自私貪婪;兩個同母異父的兄弟一個粗野不堪,一個極度自我。還有一個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的姐妹對她虎視眈眈,總想把她趕出去。
一個小小的中產家庭裡,每天都在上演著令人作嘔的醜事。爭奪財產、打架鬥毆、愚弄毒打兒童等等。
而春夏只是上演這一切的主角們的保姆和撒氣桶罷了。
幸福的小孩很難早熟,而早熟的小孩童年多不幸福。
終於春夏被趕出去了,那年才十五六歲,初中畢業。
就這樣一個小女孩離開了家,一家人竟然連找都沒有找,就任由她流向社會了。
好在老天爺心疼苦孩兒,家庭的磨難讓春夏能夠面對殘酷的社會。
說的很容易,可是誰都知道,若是對生活沒了希望,人難免趨向邪惡,人生的遭遇就是禍患不離身,處處受人的轄制,活在惶恐中間,沒有盼望、沒有定向。
許是春夏心中有執念吧。這股執念支撐了春夏抵擋魔鬼的誘惑,忍受試煉,遠離惡事,在地上過虔誠的生活,才換來了平安與尊榮就隨時的伴隨。
總之一切說是運氣也好,說是努力也罷。
可總算有那麼一天,春夏熬出頭了,能夠理直氣壯的站在父親面前,告訴他自己長大了,自己需要他彌補這麼多年虧欠的親情了。
雖然,那時在林洛面前的的春夏依舊漂亮。
可生活的殘酷,帶給春夏的是臉上難以掩蓋的憂愁,手上乾澀粗大的關節,還有那颳風下雨就疼的不能動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