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腦把自己構想出的恆星引擎模型投影給了楚冬,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然是一團緻密的能量體,靠著楚冬量子靈魂束縛,這個階段是最容易達成的。
第二個階段,自然得更進一步,這就需要完成第一步的質能轉化,要把能量轉化為一團高能聚合物,這個階段就需要極致的高壓了,不僅需要楚冬的量子靈魂拘束能量,還要智腦利用神宮提供壓力。
第三個階段,就需要在引擎外圍製造一層緻密的鐵殼,製造一個提供穩定核反應的容器。
鐵元素是核反應中的分界線,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最穩定的元素。
釋放能量的核反應分為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聚變從氫元素開始,原子質量為1,聚變變為氦,原子質量為2,聚變不斷向下,原子核越來越大,最終的極限便是鐵,鐵元素若再想聚變也不是不行,那就得吸收能量。
理論上來說,條件合適,一瓶水可以壓縮成一團鐵,同時還能得到大量的能量。
而重核裂變,一般是鈽239或者鈾238為原料,開始裂變,原子核不斷變輕,而裂變的重點也是鐵56,想繼續裂變,也得吸收能量.
所以這層鐵殼就是要用智腦和楚冬合力創造的壓力,配合高能聚合物內部的能量壓力,內外高壓雙層衝擊之下,把一部分物質先行壓縮成鐵殼,鐵殼成型後,就可以在其中利用楚冬的量子靈魂引發核聚變。
核聚變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容易失控,一旦溫度壓力全都達標,那便是鏈式反應,不可阻擋,唯有爆炸一條路,但是楚冬這個核聚變的一大前提就是楚冬的量子靈魂,是楚冬意識對於核聚變反應門檻的削弱,一旦楚冬撤去這個條件,核聚變會立刻停止。
所以智腦的設想,在理論上完全可行,透過量子靈魂的參加,控制聚變條件,再由量子靈魂控制能量的特性,利用並轉化核聚變的能量。
楚冬看著面前的模型搖了搖頭,“這不行啊,如果按照這個方案,我這個引擎一旦誕生,就意味著在走向衰退,最終會能量耗盡,變成一顆鐵球,它不是成長的。”
【理論上來說、這顆引擎整個生命週期可以誕生的能量是足夠用的】
【本體這些年消耗的能量總和連這個量級的百萬分之一都達不到】
【但隨著本體的強大、消耗會日益增多、的確會有耗光的可能】
【但第一顆成型、自然有第二顆】
楚冬點了點頭,智腦說的不無道理,科技之路本來就和修煉路有很大區別,科技講究試錯,講究更新換代,第一個成品出來,自然得有2.0版本。
“想要造恆星還有很遠,我們還是要先把機甲造出來,不用造那麼大就是了,完美細胞固化之後,強度一般,得想辦法壓縮。
有沒有什麼辦法在控制核聚變之前,讓它極致壓縮嗎?”
【靠演算法提供的壓力不足以壓縮如此之多的量子靈魂】
【必須製造強度足夠大的壓力、並且持續一段時間】
【想要達到本體所需需要依靠湮滅反應和核反應一同作用】
【需製造粒子對撞機、用以製造反物質】
【理論上只需要0.1g、便足以提供本體所需的瞬時爆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