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佔領外圍城牆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兵力不計傷亡的衝進去,殺死外圍城牆中的守軍,同時抵禦來自高處的內城牆堡壘上方投射下來的炮彈和子彈!
一個個希臘方陣在漫長的號角聲中,緩緩向前,為了防止這些被強徵來的希臘青壯組成的軍隊反叛,他們手裡只有充沛的冷兵器,沒有任何火藥擊發的武器!
這是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鎮壓三次希臘人兵變後,得出來的最佳方案!
三次兵變,足足殺死了1000多名近衛步兵!
以及數千從其他地區整編而來的僕從軍。
這些僕從軍的地位能比希臘炮灰們高出半等,哪怕他們在李維政府眼裡,同樣隸屬於炮灰兵團。
如今進攻伊斯坦布林的集團軍中,希臘兵團的地位無疑是最低的,往上則是來自其他地區附庸國軍隊篩選淘汰下來計程車兵,所組成的僕從軍。
再往上也就是最高等的,則是卡爾統領的系統洗腦軍隊。
也就是除去法蘭西軍團的另外十二軍團。
當然,這些損失對李維政府來說都是十分值得的,因為系統洗腦軍隊沒有在攻城戰中損失一兵一卒,就橫掃了伊斯坦布林地區所有的要塞堡壘,直逼伊斯坦布林城池之下!
打出這個戰績,僅僅消耗了半年時間!
這可是在奧斯曼帝國全力以赴抵抗的情況下!
整個歐洲都知道,奧斯曼帝國防備最嚴密的就是伊斯坦布林首都區,這被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視為先祖的榮耀,也是他們征服歐洲的橋頭堡和大本營!
無論是政治意義還是戰略意義,對奧斯曼帝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旦失去伊斯坦布林地區,奧斯曼帝國將會淪為歐洲列強案板上的魚腩。
潘森和他的好友兼同鄉亞托克斯,混雜在位於中部的希臘方陣中,整個進攻陣列的希臘軍隊,形成了多重戰列線。
這還是卡爾從英國人對待印度僕從軍的態度上,借鑑過來的戰術。
後面的戰列線就是前面戰列線的督戰隊,只要前面的戰列線膽敢逃跑,立刻會遭到後面戰列線的屠殺。
當然,後排的戰列線也可以保持同情之心,接納前排戰列線的潰兵,甚至一起逃跑,直到他們一頭撞在更往後的其他異族僕從軍組成的督戰戰列線手裡。
即便希臘潰兵戰力爆發,或者同仇敵愾,沖垮了其他民族組成的僕從軍戰列線,還有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槍炮齊全的屠殺戰列線等待著他們,那時候將會是開花彈、葡萄彈、排槍、手雷外加刺刀衝鋒全套伺候。
正是這一系列組合拳,才使得每一戰結束後,希臘僕從軍都所剩無幾。
卡爾謹遵李維的命令,對希臘潰兵採取零容忍態度,只要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擅自往後退卻,所有人都會遭到屠戮!
甚至死在卡爾手裡的希臘人,比死在奧斯曼人手裡的還要多!
不然的話,神聖同盟怎麼可能僅用半年時間,就橫掃伊斯坦布林地區,將剩餘的奧斯曼帝國軍隊壓縮在伊斯坦布林這座孤城之中?
而卡爾付出的代價,僅僅只是一千人左右的系統士兵,數千名可有可無的僕從軍,以及陣亡過半的希臘炮灰!
十萬這個數字僅僅只是公佈出來的,實際死亡的希臘士兵遠超這個數字!
並且亞里士多德最後一批動員的希臘人,已經將偏遠地區的工匠等技術人才也包攬進去,僅僅只是因為這些技術人才同樣受到民族主義思想的浸潤,是潛在的革命黨發展人群!
如今的希臘半島,已經是遍地荒蕪,村莊空無一人,老人孩童婦女都被亞里士多德政府強徵集中起來,只為了便於管理和‘處理’。
當然,這一切是在所有的青壯都被徵調到前線後,亞里士多德政府才下達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