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裡,對自己是否會歸順南朝,孟聚一直覺得是毫無疑問的,至於理由嘛作為一個來自後世,有著強烈民族主義情感的漢人,歸順一個正統的漢人朝廷,這種事還需要理由嗎?
自己一心一意想投奔南唐,但南唐的態度,卻委實傷透了孟聚的心。
孟聚覺得,對南唐,自己的態度已經算很端正了,自己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也沒有插手大唐朝政的圖謀,自己只求在遠離中樞的邊疆地區,做一個為中原戍邊的小鎮藩,這是利己利人的事,這實在不過分啊。楊家將、折家將這種邊疆將門,不都是這樣存在的嗎?..
沒想到的是,大唐連這樣的條件都不肯答應,若不是葉劍心點醒了他,孟聚還在懵懵懂懂,沒意識到大唐那苛刻的條款裡隱藏著更深的殺機。
孟聚心中悲憤:自己都願意把勢力縮回北疆去了,為什麼大唐還是不願放過自己,連自己這塊最後的根據地都不放過?
自己若是識趣,趁早交出所有的地盤和兵馬,徹底離開北疆和軍界,安心到江都去做個寓公逍遙侯,那該可以平安渡過此生的。
但自己若是不願交出兵權,堅持留在北疆的話孟聚的心臟不住地往下沉,不用別人提醒,他自己都知道形勢不妙了。一統天下的朝廷,要對付一個朝中無人的邊將,他們實在有太多的手段了。甚至不用皇帝如何授意,光憑文官系統那個cao蛋的慣xing,公事公辦就能把自己搞得yu仙yu死。..
孟聚至今還記得,自己初任東平鎮督時候,拿著皇帝的聖旨去兵部補充裝備,對著一個武庫司的小主事自己就得點頭哈腰地奉承。對方還愛理不理。結果非得慕容毅出面對方才肯買賬。
降了南唐以後。誰是那個出面幫自己說話的慕容毅?
想到那黯淡的前景,孟聚只覺得心裡一陣陣地發堵,一籌莫展。
看著孟聚臉seyin晴變幻不定,葉劍心微微一笑。他從衣袖中拿出了一卷黃se的卷軸,安靜地擱在桌上。
“公爺,這是?”
“葉某出發前,朝廷托葉某給太保你捎來的聖旨哦。我說的是大魏朝廷。朝廷希望,太保你能迅速整頓兵馬,南下增援朝廷,擊退南軍。”
望了一眼聖旨,孟酒然失笑:“公爺,你在跟我開玩笑吧?我們東平軍已跟慕容家鬧翻了,這件事你該是知道的。不到幾個月前,我們還打得死去活來呢,公爺,你現在卻要我出兵助戰朝廷。這怎麼可能呢?”
“孟太保,這為何不可能呢?打過仗算什麼。只要利益所在,即使殺父仇人也是可以合作的。以前,南朝恨我們葉家恨得咬牙切齒,現在不是照樣想招撫我們?”
葉劍心語重心長地說:“太保,還是先看完朝廷的聖旨再說話吧?”
孟聚猶豫了下,還是伸手開啟了聖旨。
這份朝廷聖旨寫得甚是淺白,沒用那些深奧的辭藻和典故,所以孟聚倒也看得明白。聖旨裡說,赤城侯孟太保有殊功於大魏,朝廷決定冊封他為北王,朝廷允許北王孟聚統領二十萬人馬,東平軍如今所轄州郡府和兵馬也一應歸於北王府統管,朝廷每年願向北王府提供十五萬人的軍餉和足以裝備五個旅的鬥鎧。
朝廷保證,北王爵位世襲,世襲罔替,同時,朝廷還保證,孟聚先前所犯一切過錯和罪行,朝廷一律不加追究,為確保這點,慕容家賜予了孟聚家族一面免死金牌。
“除謀反和弒君罪外,憑此免死金牌,北王家族可赦免一切罪行。”
“祈願北王忠心報國,與大魏共度國難。北北不負大魏,大魏亦必不負北王。北王家族與國同體,直至千秋萬代。大魏皇室願與北王家族世世代代守護相望,患難與共,福禍共當。
慕容氏後世子孫,不得有違此約。倘違盟約,天誅地滅,死無葬身!”
看完這份聖旨,孟聚嘆了口氣。他合上了聖旨,沉吟片刻,說到:“看這聖旨的用詞和筆跡,甚是淺顯,可是太子殿下親自擬的稿?”
“正是。太子殿下說,孟太保是武人,用詞太艱深,只怕太保看得吃力,是以太子殿下親自擬稿,親自謄正。”
“太子殿下倒是體貼……如今,太子殿下狀況可好?”
知道孟聚問話的用意,葉劍心點頭道:“如今,為應對南軍,朝廷已經組建徵南行營,金吾衛和徵西軍的jing銳兵馬盡數編入徵南行營。陛下親任徵南行營總指揮,太子殿下則擔任徵南行營的中軍官和行軍總管,主管行營一應軍務事宜。行營已經準備完畢,各路兵馬亦是調齊,出征在即了。”
孟聚明白葉劍心的暗示:慕容毅得以重新執掌兵權,這說明他的太子地位得到了鞏固,也說明了,這份由他制定的聖旨是有效力的,並非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