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七月,很多事情都落下帷幕。
主要的是兩件,一是立國處理外交;二是安頓蜀國皇室及眾多官員。
蜀地的官員很少有得到重用的,他看重的也不多,即便看中,如韓保正等人,也每隻給了中層將領的職位。
不是史從雲小氣,只是他很有悟性,不少事看出門道了。
他平時不拘小節,隨隨便便,但不代表他沒沒腦子,很多事情是需要抓大放小的。
就如劉邦,平時根本不講什麼規矩,吃飯都要抱著自己的愛妃吃,罵起來大臣裡沒一個是他對手,鬧起來還能騎到大臣脖子上去,人家罵他是像夏桀、商紂王一樣的暴君、亡國之君,他也哈哈一笑了事,根本不在乎。
這樣他手下的眾多臣子才敢說話,敢施展自己的才華,一遇到事各個都上竄下跳的出來發表自己意見和看法。
因為他們知道頂撞劉邦沒事,說錯了沒事,和皇帝吵架都沒事,隨便吵,所以朝廷氣氛輕鬆,氛圍活躍,人人可以踴躍發言。
可在處理重大問題上是非常精明而且心狠手辣的,就像誅殺異性諸侯王。
皇帝是一國之表,周圍的風氣,甚至全國的風氣都需要皇帝去帶動引導的。
所以史從雲在處理小事時儘量寬鬆,不必太講規矩,時間久了風氣有了,大臣們才敢開口,踴躍發言,建言獻策。
但核心利益問題是不能隨便的,這點上必須腦子清楚。
後唐莊宗李存勖,很多人認為他就是被唱戲的還有皇后害的,連史書上都那麼說。
可一個龐大利益集團的崩潰哪有那麼簡單,唱戲的和他的皇后只是誘因,史從雲從他的人事排程中就看出了天大的隱患。
李存勖或許是出於愛才,或許是出於想展示寬容姿態,他居然在滅後梁後不考慮政治因素,全憑個人主觀意願和喜好,把不少後梁舊臣提拔到高位,掌握大權。
這是犯了大忌諱的,這讓他曾經手下的文武重臣怎麼想?
老子們跟你打下半壁江山,結果對面投降來的,在我們這沒什麼功勞的一下平起平坐,甚至騎到我們頭上?
這完全損害了跟他打天下,擁護他作皇帝的舊臣利益,內部矛盾已經大到可以把後唐撕開,為後來的政變埋下巨大隱患。
可李存勖還不自知,顯然他是個軍事家,但不是政治家。
他以為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卻沒想過“自己為什麼是皇帝”“皇帝的權力來源”等問題。
也足見劉邦的白馬盟誓中“非功不候”是非常高明的,如果李存勖知道這點並遵守了,就不會有慘烈的下場。
史從雲別的不行,可他個頭高,也大,悟性很好,所以想事很清楚,就是利益關係。
一些小事他沒那麼在乎,隨便點。
大臣嘛,可以罵,不爽了叫過來罵一頓出出氣;可以打,也可以殺;
可觸及他們的群體利益時就該小心行事了。
所以他即便覺得韓保正,李延圭是人才,也只給韓保正這個曾經蜀國高層權臣一箇中層軍職,李延圭給了個養老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