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河山風月> 177、史從雲的高論(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77、史從雲的高論(續) (1 / 2)

三省官署的討論持續整整一天,中間有宦官送來酒水和食物。

史從雲一面吃一面聽眾人討論,官署裡討論的氣氛也比較自由,因為之前的發言,王樸簡直把他當知己,等官家找其他官員問策之後王樸就走過來和他說話。

兩人寒暄幾句,就說起了天下的形勢。

史從雲和王樸的意見都是一致的,或者說他本來就是受到王樸的影響。

兩人算是英雄所見略同,越談越攏。

到下午,官家賜食之後就回後宮了,也到了下直的時間,宰相魏仁浦和王溥宣佈散會,眾人也就各自回家了,這時兩人還沒說完,正說在興頭上,就邊說邊往外走。

史從雲和王樸一邊穿過朱漆迴廊一邊說話,“我覺得王知府說得對,伐蜀是首要,不過我和蜀國打了那麼多戰,也有一些見解。

蜀國那地方確實富庶,如果拿下蜀國收穫很大,能獲取大量補充,不過保險起見,我覺得我們應該先想辦法拿下荊南和武平(湖南、湖北),再從關中,荊州兩路發兵。”

王樸聽他這麼說,隨即:“為何這麼說?”

王樸的主張是要打南方,接下來重點是蜀國,因為周國有關中之地,可以直通蜀國,而南唐有大江天險,進兵非常危險。

長江可不是鬧著玩的,而且因為南唐地處長江下游,江面很寬,南北往至少超過十里寬,周軍即便有眾多舟船,要把十萬大軍渡過去就有非常大的難度,風險也很大。

而且並不是人過去就行,後續量草輜重也很成問題,如果大軍過了江,久攻金陵不下,後續糧道補給壓力就會很大,超過十萬人的後勤補給還要隔著長江運送,完全可能拖垮這個時代的後勤體系。

這也是當初史從雲不敢過長江的重要原因,打仗不是人過去就行,後面還有龐大的後勤體系。

就像淮南之戰,周國投入的總人力在四十萬左右,但主力大軍只有十萬左右禁軍,剩下的三十多萬都是官家從淮北征發的民夫,鄉兵,全部是李谷在排程指揮。

他們是自帶糧食和衣服,負責為周軍前線大軍運送糧草,修繕道路,修建圍城器械,修補鎧甲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戰爭能拖垮一個國家的重要原因,這麼多民夫不能耕種跟著大軍打仗,如果國家不夠大,那可不得垮嗎。

而如果大軍渡過長江,補給線拉長,江上又沒有大橋,只能靠船隻往返這種低效耗時的運輸方式,這幾十萬人維持的後勤體系怎麼辦?怎麼延伸到長江南岸去?

大軍完全沒法保障充足補給,但凡遇上點天氣狀況,長江上惡浪滔天那更是要了老命。

南唐聰明點金陵和周邊城市據城堅守就能把他們搞得炸裂,最後自取滅亡,所以當初史從雲是無力如何也不敢渡河的,他嚇唬韓熙載等,他們也估計自己有五萬大軍,其實只有兩萬作戰部隊。

為什麼七百多艘船,還多是大船,只帶兩萬人,按理說能搭載四五百人的齊雲戰艦都有許多,平均下來就算周軍戰艦每艘船一百人,也能帶七萬人啊。

道理很簡單,後面的船全帶的是糧草補給,不然他這麼趕跑到人家門口去浪,兩萬多人吃什麼?總不能全在江裡釣魚吧。

而蜀國就好很多,蜀國走關中南下,雖然秦嶺道路難走,勝在穩定,總是有路走的,所以南唐退居長江南岸之後,再想進攻已經很難,接下來應該把目光放在蜀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