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杏子,小孩2人,老人4人。運輸,曬杏子,等農作物收取完就去幹。賣魚,賣酒壯年,2人,3個讀書人。
釀酒,老師傅和2個小孩,2個老人。也可以動員他喊來自己家人,同樣有分紅。
張紫煙委派做記錄,老村長安排做代經理,李勝是當仁不讓董事長。
於是,村裡大致有了後勤部,研究部,產業部,市場部的雛形。
殊不知這次合作社的成功,開啟了大唐境內一場又一場革命。
就不專門設立研究所了,等後期擴大研究部吧。想到公司發展的核心是技術,他便如此計劃
以上人員安排,避免了勞動力的浪費,避免了材料資源的浪費。
也不擔心大家出力的問題。大家拿的是分紅,乾的越多收成越多。誰不想腰包有錢?誰不想讓自家孩子去進學?
次日。
李勝請了假,專門協調整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於是,合作社這種鄉村生產方式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這段時間。
大家有點農忙,有的致力於曬杏幹,釀杏酒,製作杏仁露。盛放器具是玻璃瓶,是用200情緒值兌換的玻璃工藝製作而成。
李勝也有了其它深加工的想法,不過需要等待一些工藝兌換的開啟,等情緒值破千吧。
期間由於村裡釀酒方面才開始接觸,進度緩慢。李勝也如同計劃中一樣,從縣裡挖到了一位釀酒的老師傅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整個釀造工作中,老師傅很興奮。
做了幾十年的釀酒工,如今不止能拿到更多的工資,而且有了一種可能,那就是有一種新酒問世,這和看著自己孩子出生的感情是一樣的。
對於一些資金困難,李勝也想到了三條來源。
第一,邊賣邊產。第二,拉贊助,找合作。第三,借貸。
於是慢慢銷售了一部分,無論是酒水還是玻璃器皿都被炒成天價。
至於後兩種方案,就等一個合適的時機,會有人送上門來,那樣自己更能處於主動地位。
比如杏花酒和杏仁露火了之後,就已經有人和自己這邊聯絡了。
李勝心情很好,所有的事兒基本上都在按計劃進行。美中不足的是還得忍受這種落後的生活。
要沙發?沒有,要手機?沒有,要煙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