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諸位是多慮了,假設瑞王真的承繼了皇位,王在晉他們真的靠攏了過去。」
「可這樣就能定死了嗎?」
「剛才我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了,一朝天子一朝臣。」
「王在晉他們就算向瑞王靠攏了,且他們也是真心實意的輔左,可瑞王真的能接納他們嘛?」
「即使瑞王接納了他們,瑞王能夠信任他們嘛?」
「他們還能像現在這樣,手握大權,位極人臣?」
一聽這話,其他人的心中頓時又燃起了希望,確實如此啊。
當今皇帝能信重王在晉他們,可只要他死了,後繼之君還能如此信重倚仗他們?
於是眾人就此開始你一句我一句的激烈討論了起來。
足足兩個時辰之後,這事才算是拍板決定。
不管是江南傳統士族,還是出身於東林的官員,都一直認為,必須要儘早的去接觸瑞王,在他的心中留下個好印象。
只要瑞王接納了他們,達成了共識,他們就發動一切的資源和人力,去支援瑞王競爭。
他們雖然在朝中的勢力極其弱小,可是要放眼整個大明朝,他們的底蘊和勢力,根本不是王在晉和徐光啟等人的「暴發戶」可比的。
朝廷的賦稅哪裡來的?其中將近一半都是從江南幾省收上來的。
北方上千萬的人口吃的是什麼?那也是從江南種出來的糧食。
沒有了他們這些這些傳統士族,京師朝廷不過是個笑話而已。
而東林黨人的優勢何在?那就是門生古吏遍佈天下。
雖然經歷了皇帝的幾番大清洗,在京任職的東林官員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以至於如今只有不到二十人,大多還是一些六品七品的小官,毫無存在感。
可是在其他地區,尤其是是在他們的大本營南京,東林出身的官員,依舊佔據著一席之地。
他們可以光明正大的去給瑞王進行宣傳造勢,拉攏政治資本為他所用,從而支援他去競爭。
所以這也是他們敢去和以王在晉為首的保皇黨官員們叫板的原因。
「既如此,那本官明日就以公事為由,前去文華殿見一見瑞王,探探他的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