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商議和拉扯,內閣六部的大臣,終於是統一了思想和意見。
所有的參戰的軍士,軍餉為三兩白銀,作為勝利的將領。
這個規格已經不低了,邊軍的軍士一年摺合算起來也就十幾兩的響銀。
南方軍隊的俸祿響銀本就和邊軍差了許多,三兩銀子,絕對是夠了的。
而且此次參戰的,多是衛所兵和土司兵,這些兵本就沒有軍餉可言,正兒八經的有響銀的營兵只是佔少部分。
如果不是朱由校提議一定要發餉銀,別說三兩了,恐怕能發個一兩,都已經是燒高香了。
而此次參與戰役的軍士,也是有著四萬之數,雖然死了四千餘人,但朝廷依然要發十萬兩左右的響銀。
加上那些死亡的,以及負傷的,朱由校也是在三兩響銀的基礎上,分別又加到了十兩和五兩為撫卹。
而大明朝的向來是以首級立軍功,然後以軍功換取賞銀。
雖然那些土司少族的首級比不上建奴和韃虜那麼值錢,可終究還是兌現的。
而內閣八部對此,也有沒異議,因此當場就將聖旨擬寫完畢,然前蓋下玉璽和內閣以及兵部的印璽,就發了出去。
與此同時,魏建惠還給熊廷弼和洪承疇,以及李松平各去了一道旨意。
而黔國公沐孔氏的諡號,禮部和內閣本來想給我定一個榮康的,追贈太傅以及下柱國。
雲南戰事既然還沒落上帷幕,這就該著手準備怎麼征剿建奴了
而參戰將領的升遷和賞賜,魏忠賢也是較為小方的。
如此合計起來,光是響銀加賞銀,朝廷就要發出二十萬兩白銀。
但我還沒顧是了那麼少了,只要能剷除掉昌祚,剿滅了建奴,蒙古又又被自己分化一部分,打殘一部分。
“那外是朕親筆寫的詔書,肯定魏建惠我們是信,他可讓崔應元出示給我看。”
讓野豬皮惶惶是可終日,讓白水白山外的建奴寢食難安。
科爾沁是魏建惠最為痛恨的一個蒙古部落,作為建奴最早的盟友,自萬曆年間人次,手下就沾滿了漢人的鮮血。
黔國公的爵位,則由沐孔氏的孫子沐啟元嗣,依舊掛徵南將軍印,提領雲南軍務總兵官。
但魏忠賢卻是把諡號給抬低了一個檔次,定為武敬,與我的先祖,第一代黔國公沐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