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的軍政大事,朱由校現在基本上是屬於完全放權的一個狀態。
除了大方向以及明軍的戰略部署以外,其他諸事,都是由熊廷弼一言定決的。
就算是巡撫洪承疇,都沒有權力以及資本去動搖。
因為這是朱由校賦予他的權力,熊廷弼是他一手扶持起來的。
熊廷弼在山海關外,現在近乎於一言九鼎了。
接連幾次對建奴的大勝,加上他的全力支援,剷除了大部分的將門軍閥家族。
所以熊廷弼的權力是非常大的,比歷任的經略都要大的多。
而他又是一個極為孤傲,極度自我且性格極端暴躁的人。
在對付建奴這方面,他確實是一個行家,他也確實有出色的能力和本事。
可朱由校是皇帝,他必須從全域性的角度去看,並且去鋪路發展。
遼東如果完全變成了一言堂,對他這個皇帝,以及大明朝廷都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沒有剿滅建奴之前,朱由校要暗中將大權慢慢收回來,或者說是分化。
當然這是在不影響戰略大局的情況下。
朱由校還沒有蠢到這種地步,建奴還沒剿滅就開始自斷手腳,可這一定的掣肘和壓迫還是要的。
他讓李松平的軍隊駐紮在遼陽城,除了壓制遼東那些根深蒂固的將門軍閥之外。
還有著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告訴遼東的將領,包括熊廷弼,朝廷還有著充足的力量去掌控關外。
這並不是他不信任熊廷弼,在他這個位置,這是必要的措施。
當年的李成梁,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將領而已,可依仗著軍功和名望,積累起了連朝廷都頗感畏懼的威望。
包括原本歷史上的關寧軍閥,也是因為天啟皇帝太過信任孫承宗,賦予了極大的權力和支援,而導致造成的。
你能說孫承宗不忠心嘛?
可就是這樣一個忠臣,一個一心想要剿滅建奴而全力奮鬥的忠臣,卻給大明朝埋下了最大的禍根。
朱由校花費了這麼大力氣,殺了這麼多人,拔除了這麼多的禍根,怎麼可能會讓遼東繼續那種聽調不聽宣,幾乎於自治的狀態?
李如松駐軍遼陽只是第一步,朱由校現在要加強朝廷,或者說是皇權在遼東的影響和控制力。
他要藉著備戰囤積軍事物資的名義,直接去控制住整個遼東都司所屬的軍隊。
而他所擬定的這個基地位置,自然是李如松駐守的遼陽最為合適。
遼陽既是遼東都司的首府,為關外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同時也是將來進攻東北的支點。
正好今年的秋稅的還沒收上來,朱由校準備以遼東、直隸、山東三地的稅糧,作為第一批軍儲糧,運往遼陽。
而為了達到分權的目的,主管這事的人自然不能在是熊廷弼了,巡撫洪承疇最為合適。
計劃好了這一切後,朱由校也不在磨蹭,直接就讓司禮監開始擬寫聖旨。
由戶部出銀二十萬兩,以為軍儲基地的建設基金,全權負責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