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自回宮之後,整個京師就沒有一天安穩過,錦衣衛、東廠、刑部這三個衙門機構,不是在抓人就是在抄家的路上。
京師的勳貴,除去英國公、武定侯、彰武伯、宣城伯、平江伯、惠安伯這幾家之外。
盡皆被抄家滅族,這古往今來,就算是改朝換代時,都是未有之事。
更何況還是本朝的勳臣貴族,遭到皇帝的無情屠戮,可謂是曠古爍今。
朝堂上的官員以及北直隸的文官們,同樣沒有好日子過,也遭到了大範圍的清算。
皇帝親自擬旨道,凡是與叛逆賊子相交莫逆的,所謂師生之情的,不管是何人,也全部拿了下獄。
京畿地區一時間人心惶惶,官員見刑部的官員和衙役,以及東廠番子和錦衣衛,就像見到閻王爺一樣。
所幸朱由校一回來就讓羽林軍全面接管了京師,雖然很血腥也很亂,可也沒出什麼大問題。
皇帝如此舉動,自然是惹得滿朝文武都極力反對,甚至於宋應星和程國祥這樣的天子心腹近臣,都不顧一切的開始勸諫阻攔。
“謀逆弒君這叛賊,自然是各個該殺,臣也是支援於陛下的。”
“可那些未參與此事的無辜之人,陛下為何要對他們也趕盡殺絕?”
“縱使那些勳貴橫行不法,侵佔百姓田畝土地,肆意妄為,可他們的罪狀,也不至於被滅九族,陛下懲治他們是沒錯。”
“可方式方法太過偏激,勳貴與官員都是國之根基柱石,陛下以謀逆的名義,一股腦的將他們全殺了,必會盡失天下人心。”
“再者說了,勳貴們都持有先帝的所賜之免死鐵券,陛下如此行事,列祖列宗的顏面何在,朝廷的威望和信譽又何在?”
“翻閱史書,即使是亂成一鍋粥的唐末,包括蒙元入主中原時,向來都是善待與士大夫與貴族豪紳。”
“陛下今日行此事,可能一時是痛快了,可會為我大明,埋下禍根,釀成大禍的啊。”
看著費勁苦心勸諫自己的兩位尚書大臣,朱由校也是與他們好言溝通。
思想這玩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尤其是華夏的文人士大夫,他們是非常傳統的,大多是認死理,自命不凡,能變通的實在是少數。
比如在清末民初時期,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流入進來,遭到的抵制和打壓才是真正的前所未有。
而始作俑者,就是他們,他們不願意去改變,因為會損失他們的既得利益。
所以遭到這樣的連番勸諫和質問,朱由校也沒有生氣懊惱。
能把他們說服說通最好,要是不行的話,他也不去強求。
他是皇帝,只要於國有利,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只要軍隊牢牢的握在手中,文官和地主豪紳們形成的政治集團,他沒有絲毫的畏懼和擔憂。
這些人充其量就是聯合起來搞個所謂的民變起義,造反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打爛了更好,他佔據著道德大義,可以更好的去收拾他們。
果然不出他所料,程國祥是個極為固執的老頭,任朱由校百般與他解釋,可他就是認為,皇帝太過殘暴,應當收斂一些。
“就那些叛賊逆臣的心,朕要它們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