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知道了他們的真實目的,朱由校也就不搞什麼試探了。
乾脆就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免得打草驚蛇,等自己的部署準備好了,就讓他們知道什麼是滅頂之災。
楊洪既然能呈上一封無中生有的軍報奏疏來,那就證明整個大同,都已經失去朝廷的控制了。
文官和武將, 不是蛇鼠一窩,就是被收買了。
這一點也在他預料之中,畢竟走私這種事,就算他是一鎮總兵,也幹不來,必然要聯合各方勢力才能成事。
大同鎮在冊軍士人數是六萬三千多人,雖然有許多的老弱病殘和空響。
但就算是這樣,根據朱由校的推斷, 大同能打的軍隊也絕對不會低於四萬。
天啟年間的邊鎮,雖然也已經極為腐敗,可比崇禎年要好多了。
至少現在的邊鎮將領,對朝廷的敬畏之心還是有的,吃空響這些也不會太過離譜。
四萬的軍隊啊,要知道滿桂的宣府兵,如今不過三萬多人而已。
當然了,宣府已經是經歷過一波清查和裁撤的了,在滿桂的絕對執行下,宣府邊軍的人數,以及戰鬥力,都是絕對真實且有保證的。
可儘管如此,一旦大同的軍隊真的被那楊洪鼓動鬧騰起來,對山西是絕對的滅頂之災。
同樣,也會讓大明朝傷筋動骨,至少在三五年之內,大同這個重鎮,就算是廢了。
朱由校不想也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畢竟損失的都是自己的國防力量。
他並不想到時候還要花費重金去重新練兵,戰後恢復以及生產等問題,他深思過後,決定先下一道旨意。
以兵敗的理由,先將楊洪的總兵官一職給免去,並將大同的將領全部降一級。
然後在安排人手去整頓大同。
沒了楊洪這個手握重兵的總兵,他們也就翻不起什麼風浪了。
翰林院很快就將旨意擬好,內閣與兵部蓋章之後,當天就將聖旨發了出去。
可誰知道,還沒等到傳旨的錦衣衛回來復旨。
兵部又收到了大同的加急軍報,說是蒙古再次犯邊了,足有三四萬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