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應對的方略,就要開始挑選合適的人去遼東才行,至少要明面上給出態度。
“熊廷弼雖是能人,但畢竟分身乏術,此時更是要注重防備建奴,小心他們趁火打劫。”
“這遼東巡撫一職自袁應泰被革職以後就一直沒有任命,老是這麼空著也不是個事,你們可有什麼合適的人選啊!”
不是朱由校不信任熊廷弼,也不是擔心他的才能,只是遼東的事務太多了,他一個人肯定是難以應付過來。
更不用說此時的遼東已經開始有了亂像,要是他還只顧著支援熊廷弼,遼東剛剛形成的大好局面可能會瞬間崩潰。
袁應泰被他拿下後,那些官員也沒少上奏讓他任命新的巡撫,只是這些都被他強壓下去了而已。
他除了給熊廷弼放權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舉薦的那個人,廣寧參議王化貞。
朱由校對於這個人的厭惡程度,絲毫不比袁應泰小。
在歷史上,遼瀋失守後,朝廷火速任命熊廷弼官復原職,繼續任遼東經略,而巡撫人選則由王化貞來擔任。
按理來說,既然選擇了重新相信熊廷弼,那就應該支援他對建奴的戰略,以守代攻,穩住陣腳再穩紮穩打。
可並沒有,他們讓熊廷弼回來的原因是讓他來背鍋的,因為王化貞就是第二個袁應泰,他擔任巡撫期間,處處和熊廷弼對著幹。
他們做法是,又想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
更準確的說,是朝中這些掌權的東林黨人無奈讓他上位的,他們自己心裡清楚,只有熊廷弼才有可能擋住老奴的兵鋒,所以他們才沒有反對熊廷弼再度走馬上任。
可他們哪裡是願意吃虧的主?他們在這裡做出了妥協,那必然要從其他方面撈到足夠的利益。
於是時任廣寧參議的王化貞進入了他們的視野,不管是論資歷還是官職,他都是接任的最佳人選,最重要的是他也是東林黨的核心成員。
他的作用,就是為了防止熊廷弼立功的,因為在這些東林黨人的眼裡,除了他們這些所謂的清流,其他的都是敵人。
熊廷弼身為老資格的楚黨官員,又身居高位、手握大權,自然是他們的重點關照物件。
王化貞在任廣寧參議之時就和諸多將領和大戶打好了關係,他為了獲得這些人的支援,與這些人達成共識,你們走私也好、吃空響也好,我都不管。
而熊廷弼是什麼人,他豈會和這些人同流合汙?他恨不得把這些通奴賣國的人全部殺了。
於是大明朝最著名的經撫不和就發生了,熊廷弼要守,王化貞就要主動進攻,熊廷弼要進攻了,王化貞又要守。
而因為他們兩個對待那些將領大戶截然不同的方式,直接導致熊廷弼這個經略變成了光桿司令。
大部分人都附庸到了巡撫王化貞的麾下,熊廷弼除了能指揮自己的標營和親兵以外,其他的文官武將根本不買他的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