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緊接著又召見了五位總理大臣,以及兵部尚書王在晉。
老奴趁著自己的注意力在南方,在草原乘機進取林丹汗,興風作浪,實在是不能容忍。
他這一次西征草原,東搶朝鮮,可以說回了一大波血,人口糧食目前都不缺乏,上次遼瀋敗退的損失,應該是全部補回來了。
朝鮮北部也被他洗劫一空,混亂無比,如果任由他繼續休整壯大,將來與他作戰的難度又得上一層。
“大司馬,你是兵部尚書,就由你來說一說,遼東和草原的局勢吧!”
“老奴兼併了漠南北部數百里土地,以及十餘萬的部落人口,實力相比上一次的遼瀋之戰,還隱隱有更強之勢。”
“我大明現在該如何應對,對林丹汗的態度是否需要依照當前之形勢而改變?”
“總之朕的想法是,對老奴的擴張絕對不能坐視不管,朕也知道,現在想著一舉平定奴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想聽聽你們的意見,是否要告訴熊廷弼和洪承疇,當根據形勢的變化,而隨機應敵出擊,殺一殺老奴的銳氣。”
王在晉早就想好了方略和計劃,就等著皇帝這麼一問了。
“稟陛下,臣以為,遼東還是應該以守代攻,今年與建奴數次大戰,雖然我大明都獲勝斬敵,但局勢仍然不容樂觀。”
“遼東經略熊廷弼呈上了一份奏本,總結了全年的大小戰役,統計了雙方的損失,方方面面綜合起來,熊廷弼的意見也是持守勢。”
“原因其一,遼東局勢不穩,先不說軍民之心,將官之間就矛盾不斷,互相仇視。”
“遼東本地出身的將領,與關內的將領以及朝廷調派的將領之間,時不時的就會有摩擦滋生!”
“其二,因為整頓軍紀、軍備,裁撤了大批底層軍士的緣故,遼將們的心裡本就怨氣頗深,只是懼怕朝廷及陛下天威,因此而不敢發作。”
“可即使如此,他們對於朝廷所下達的任務和軍令,執行起來也是大打折扣,甚至還有公然違抗命令,與朝廷叫價的將領。”
“其三,我軍雖然大勝建奴,但大多是在守城的攻堅戰中,野戰雖有,可損失卻也極為慘重。”
“老奴第一次大舉圍攻瀋陽時,熊廷弼親自統領著數萬騎兵,與敵兩黃旗對陣,雖然斬獲頗豐,但遼陽的騎兵也是元氣大傷,至今還未恢復。”
“臣以為,要想平定老奴,當徐徐圖之,現在敵我態勢已經非常明朗,老奴是真的無力在南下進取了,因此當先穩固住遼瀋防線。”
“而後抓緊時間整頓遼東的軍備,如有可能的話,陛下或許還可從羽林軍當中調派一些部隊前往遼東駐防。”
朱由校也沒想到王在晉會提出這種想法,多派羽林軍前去遼東,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
對於兵部甚至朝廷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羽林軍直屬於皇帝,不歸兵部管轄。
甚至連糧餉都是由戶部直接撥給後勤司。
然後由執法隊來直接發到軍士的手裡,完全不過兵部的手。
派羽林軍前去遼東,就相當於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對遼東的控制力也就更強。
皇權的加強集中,對於內閣六部的權力肯定是一種削弱。
王在晉能有此想法,並且還能當著其他人的面主動提出,可以說是非常難得了。